据说世界杯期间,德国的天气很热。很热的天气下,人会大汗淋漓的。倘如能注意哥斯达黎加与波兰决斗时,戈麦斯右路任意球的那个近距离特写,便看到了汗如雨下的情景了;倘如能注意看台上那些挥动的方巾,脖子上的毛巾,便知道球迷的汗水了。
世界杯的赛场上没有中国人,看台上,大概也不多。因此中国的球迷并不关心那里的热,只关心球踢得是否热,场面是否好看。但是赛场上没有中国人,并不等于中国人没有参加世界杯;球迷不关心那里的热,不等于中国人都不关心。据说那些挥动的方巾,脖子上的毛巾,便出自浙江兰溪。
中国不产球星,但产毛巾,中国不产空客,但可以用8亿件衬衫换回一架。这大概便是市场经济下的分工合作吧。中国已经荣膺了“世界加工产”的美誉,自然便有为世界服务的义务。这次的毛巾走进世界杯,大概也是应外商的订单,而负责加工的吧。加工自然是要收取加工费的,至于卖出去的价格,似乎不关加工者的事。据说一双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市场售价100多美元,但加工费却只有1个多美元。当然,这只是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兰溪的毛巾,也这样。
兰溪的毛巾,卖出去的价格,大概也不会贵吧。据说世界杯期间,德国并没能迎来消费热潮。那里昂贵的日用品和服务,让很多球迷承担不起。因此物美价廉的兰溪毛巾,似乎既给炎热下的球迷带来了方便,也还能作为纪念品带回去炫耀。多全其美的效果,必定会让兰溪的毛巾,从世界杯,走向全世界。
德国的日用品昂贵,兰溪的毛巾却物美价廉,反差如此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工人工资的差别,应当是一条重要原因吧。以汽车工人为例,德国汽车工人工资平均每小时50欧元,中国汽车工人却平均一周也没有50欧元。低廉的工资自然能制造出低廉的产品。近些年,中国的纺织品、鞋、玩具等,所以能畅销世界,大地也是因为“价格优势”。但是因此而出现的一些贸易纠纷,却也是在“低价倾销”的借口下,引发的。
中国工人的工资虽然低,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却不同意给工人涨工资。因为“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不涨工资的理由,便是怕失去为世界打工的机会。厉以宁也不同意涨工资,他是怕一部分人因此而失去了享乐的保障:“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也许这种理论有效吧,中国工人便至今依然在低工资中,“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也许会在浙江兰溪得到改变。因为他们畅销世界的毛巾,会给工人带来效益。但是,他们的工资一定不会等同德国工人的工资,却是肯定的。因为倘若那样,便没有人会舍近求远到中国采购了。
但是无论如何,世界杯赛场上的毛巾是兰溪产的,却也成为了一种品牌。兰溪人用自己的汗水为世界杯提供了毛巾,世界杯的汗水也淌在了兰溪的毛巾上。中国的足球没能打入世界杯,中国的毛巾却打入了世界杯,这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