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人转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思考

(2006-06-13 16:37:15)
二人转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二人转的发展无疑是一件极大的利好,对东北人自然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无论臧否,不管雅俗,此后的二人转将在法律的保护下日益兴隆,却是一定的。

二人转土生土长于东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却退出了东北人的视野,淡出了东北人的记忆。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外来文化冲击的一面,但是一些人的媚外心理,弱化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国家出台了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这无论对二人转,抑或对无数诞生于中华本土的文化保护,都应当具有非常意义吧。

中华文明绵延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具有的,数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然而她的文化,却在流行歌曲、肥皂剧的冲击下,黯然消退。这其间的悲哀,大概无论对中国人的尊严,还是中国的文明史,都是一种羞辱吧。没有人能够理解,当世界文明发展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阶段时,中华文明中却出现了一股唯外来文化高雅,土著文化低俗的审美思潮。于是刚刚喘息起来的二人转,便几乎被这股思潮扼杀。

二人转喜闻乐见于东北,是因为她适应了生活在冰天雪地下人们的需要。逗乐、热闹、搞笑,是她亲和于冰天雪地下人们生活的一个特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特点,却被一些人,用一把奇特的尺子,度量出了一个“俗”字。但是这个“俗”,并不是自诩高雅者的外国师爷度量的,却是土生土长的土著度量的。文化的媚态,于此可见一斑矣。

二人转尽管“俗”,毕竟在赵本山等一些天才艺人地不懈努力下,于近些年日渐复兴。尽管在这个阶段中受到一些人的攻讦,尽管他至今并不曾摘掉“俗”的帽子,但她毕竟已经被列入到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日渐红火,已经可见于当下。这种景象的出现,似乎也应当值得至今依旧生存维艰的地域文化的借鉴。

沈阳评剧,尽管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韩、花、筱”三大评剧名家的老龄,似乎至今也还没能振兴。这种起源于“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的艺术,本身就曾吸取过二人转的营养,至今由于领军人物的缺乏,似乎还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东北大鼓,更处于奄奄一息,亟待复苏中。

本土艺术需要赵本山一类领军人物的振兴,也需要至今尚存的老艺人的传承。辽南皮影,这门曾经繁荣于上世纪50年代的艺术,如今正面临绝迹。找到这些老艺人,把他们集聚起来,从他们的身上留下这门艺术,留下这门艺术所承载的历史,已经刻不容缓。既然名之为遗产,便要尊重历史,尊重在历史沿革中她所凝固的内容。老艺人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他们的身上,凝聚有太多的历史印痕。

但历史是不曾有色彩之分的。巫祝、祭祀、民俗故事、轶闻逸趣、地方掌故、社会沿革等一些正史不屑于纪录的,却可能蕴藏于土著的艺术中,蕴藏在老艺人的身上。没有必要为适应一些人的爱好,而把历史打扮成一个绿色的女孩子。历史就是历史。赵本山曾对自己所提倡的绿色二人转,做出过这样的注释:“绿色二人转不是单纯指干净的二人转,而是讲二人转应是纯正、天然的二人转,是讲二人转不要忘掉本色,不能丢掉民间民俗的东西。”此话振聋发聩,实在有理。

二人转进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概对东北艺术的保存整理,都有着长远的意义吧。但愿东北艺术,能在此后的岁月中,发扬光大。也但愿二人转能够更加兴旺,在文化遗产名录上,走进世界。

z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歇后语
后一篇: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