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风生活版,有个[001号漂流瓶]。有个叫铜豌豆的小孩,把它漂流到了我这里,希望能漂流出一篇家乡美食的文字。我家在沈阳,这里曾是满人建都的地方,自然便杂流着很多满汉食品。辽菜的形成,大抵便是这种杂流的产物吧。
但我生来贫寒,确从来没有品味到满汉全席的滋味。流传在乡间的一些家常饭菜,倒是吃过。那大抵也是生存的需要,却绝不是脑满肠肥后的口味调剂。八十年代初,我和一个朋友,到丹东凤城一个叫做浦石河的地方。时值夏末秋初,大雨连天的季节。公路已经不通车了,便走了一个下午的山路,钻进了一个山沟深处。
天渐渐黑了,肚子也咕咕叫了。在一再地忍耐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做饭店的地方。进到屋内,透过幽暗的灯光,便见到几张还算干净、方正的桌子。饥肠辘辘,坐下来后,便询问主食。店家回答道,有酸汤子和大饼子。玉米面大饼子,东北人并不稀罕。“酸汤子”,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时间不长,菜便端了上来,“酸汤子”竟然也随后驾到。饥不择食,便没有端起热热的小酒,却先喝了一口“酸汤子”。但觉得在酸酸中还透着一丝臭味,间或一股山菜的清香。便觉得怪怪的,放到了桌上。仔细端详,却看到原来是细细的,如淀粉一样的玉米面做成的。却也感到,能把玉米弄到如此细的程度,也不容易。
但总感到这“酸汤子”,透着一股怪味,便怀疑是吃剩后的发霉食品,于是我和朋友相互对视了一下,便叫来了店家。经过店家一番解释,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酸汤子是一道满族特色的家常便饭。它的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细布将水面里的粗渣子过滤掉,剩下的细面放在缸里进行发酵,一直到散发出一股酸味的时候捞出来。
吃的时候,先把水烧开,再把汤面搓成几团放到水里轻微煮一下,捞出来。这样的准备工作做好后,便要爆锅、哧汤。待汤开后,将汤子面放在双手里,将一用薄铁片卷成的叫“汤子套”的,放于拇指与食指间,将面从中挤到锅里。当然也可以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直接从手指缝中挤出。
要想挤得又长又匀的条条,却也是一项挺不容易的技术。说到这里,店家便得意地指着碗,叫我夹起一根。我却也惊奇,原来这诺大的碗中,不过才三两条。碗中的汤,分清汤和浑汤两种。清汤的汤条捞出后,再拌以蔬菜或佐料;浑汤则把汤条和汤混合盛出。我俩吃的便是浑汤面。
听过这样一番介绍,我俩便放心地在一口酒,一口菜,一口酸汤子中,将桌上的东西风卷残云了。酒足饭饱后,便直接拐到了里屋,睡将起来。天亮时分,却见自己裹在油腻腻的被中,滚在炕席上。起床后,便又要了一碗酸汤子,慢慢品尝起来。谁知此后上瘾,一发不可收拾。每到辽东乡间,便寻觅起这种口味来。
这种寻觅,是因为酸汤子的那种怪怪的味道,登不得大雅之堂,难于吃到。现在到丹东市内的饭店,能寻到一种叫叉(cha)子的,大概是酸汤子的一个变种吧。虽然可以煮在汤里,炒在锅中,却没有酸汤子的那种发酵后的怪味。原滋原味的民俗,大概还得在民间。
民间的东西,便有民间的玩法。其实我顽固地生存在沈阳的民间,并没有漂流的履历。不过既然铜豌豆把我作为一个漂流者,将那瓶子漂流到了我这里,我便在那瓶子的碰撞下,激情出了上面一段回忆。漂流瓶要求我把写出的文字汇报到他那里,我却由于按照他留下的地址,在博客搜索中没能进入。也便寄放到了这里,敬请谅解!
但我生来贫寒,确从来没有品味到满汉全席的滋味。流传在乡间的一些家常饭菜,倒是吃过。那大抵也是生存的需要,却绝不是脑满肠肥后的口味调剂。八十年代初,我和一个朋友,到丹东凤城一个叫做浦石河的地方。时值夏末秋初,大雨连天的季节。公路已经不通车了,便走了一个下午的山路,钻进了一个山沟深处。
天渐渐黑了,肚子也咕咕叫了。在一再地忍耐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做饭店的地方。进到屋内,透过幽暗的灯光,便见到几张还算干净、方正的桌子。饥肠辘辘,坐下来后,便询问主食。店家回答道,有酸汤子和大饼子。玉米面大饼子,东北人并不稀罕。“酸汤子”,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时间不长,菜便端了上来,“酸汤子”竟然也随后驾到。饥不择食,便没有端起热热的小酒,却先喝了一口“酸汤子”。但觉得在酸酸中还透着一丝臭味,间或一股山菜的清香。便觉得怪怪的,放到了桌上。仔细端详,却看到原来是细细的,如淀粉一样的玉米面做成的。却也感到,能把玉米弄到如此细的程度,也不容易。
但总感到这“酸汤子”,透着一股怪味,便怀疑是吃剩后的发霉食品,于是我和朋友相互对视了一下,便叫来了店家。经过店家一番解释,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酸汤子是一道满族特色的家常便饭。它的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质松软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细布将水面里的粗渣子过滤掉,剩下的细面放在缸里进行发酵,一直到散发出一股酸味的时候捞出来。
吃的时候,先把水烧开,再把汤面搓成几团放到水里轻微煮一下,捞出来。这样的准备工作做好后,便要爆锅、哧汤。待汤开后,将汤子面放在双手里,将一用薄铁片卷成的叫“汤子套”的,放于拇指与食指间,将面从中挤到锅里。当然也可以不用汤子套,将面攥在手内直接从手指缝中挤出。
要想挤得又长又匀的条条,却也是一项挺不容易的技术。说到这里,店家便得意地指着碗,叫我夹起一根。我却也惊奇,原来这诺大的碗中,不过才三两条。碗中的汤,分清汤和浑汤两种。清汤的汤条捞出后,再拌以蔬菜或佐料;浑汤则把汤条和汤混合盛出。我俩吃的便是浑汤面。
听过这样一番介绍,我俩便放心地在一口酒,一口菜,一口酸汤子中,将桌上的东西风卷残云了。酒足饭饱后,便直接拐到了里屋,睡将起来。天亮时分,却见自己裹在油腻腻的被中,滚在炕席上。起床后,便又要了一碗酸汤子,慢慢品尝起来。谁知此后上瘾,一发不可收拾。每到辽东乡间,便寻觅起这种口味来。
这种寻觅,是因为酸汤子的那种怪怪的味道,登不得大雅之堂,难于吃到。现在到丹东市内的饭店,能寻到一种叫叉(cha)子的,大概是酸汤子的一个变种吧。虽然可以煮在汤里,炒在锅中,却没有酸汤子的那种发酵后的怪味。原滋原味的民俗,大概还得在民间。
民间的东西,便有民间的玩法。其实我顽固地生存在沈阳的民间,并没有漂流的履历。不过既然铜豌豆把我作为一个漂流者,将那瓶子漂流到了我这里,我便在那瓶子的碰撞下,激情出了上面一段回忆。漂流瓶要求我把写出的文字汇报到他那里,我却由于按照他留下的地址,在博客搜索中没能进入。也便寄放到了这里,敬请谅解!
前一篇:请到李颖的危机处为她投一票!
后一篇:请关注[汉风生活]的特殊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