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究竟有着怎样的定义,大概仅仅通过文字学的考据,不大容易做出吧。博客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文字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倘若给博客下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以界定出它的内涵和外延,大概很难。
既然博客的定义难于做出,说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似乎也并不离经叛道。仅从那里囊括的文体看,便已经古今中外,面面俱到了。什么是文化?似乎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很朦胧。所以“餐饮文化”、“厕所文化”、“性文化”,也便是这朦胧中诞生了。博客无论怎样定义,它所依赖的表达方式都是文字。而文字,似乎比餐饮和厕所离文化更近些。
因此,当徐静蕾的博客登上Technorati 100排名榜首时,我认为她有功于中国博客,有功于博文化的发展,甚至有功于博文化的定位,便写了一篇文章以为赞誉。然而有的人却认为,徐静蕾的博客,大多记录的是生活流水账,是不足与文化为伍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判断,除了让人们看到一幅秀才遇到兵后的困顿,便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徐静蕾博客点击率的独占鳌头,自然有她星光闪耀的缘故。但那里面,毕竟有她的文字表述。而这一点,大概便是她的超常之处吧。因为中国不仅仅她一个明星,也不仅仅她一个人能够耀眼于舞台。而她的博客却能脱颖而出,便证明,那里的文字是适应网上文化的。至于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明星成为博客,却因为徐静蕾的这次耀眼,是能够独领风骚于Technorati 100排名榜,而不是演技,便失去了比较价值。
博客文化究竟应当有着怎样的内蕴,大概尚需要时间的筛选。但明星利用博客宣扬自己,追星族在博客里面追星,大概也是一种权利。因为这样的权利,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博客上使用着。名人的效应,只是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引来更多追星族的点击率。点击率偏爱于名人的客观存在,大概也应当是一种博文化的内容吧。
博客不以写作内容和文字高低论英雄,似乎也是一种特色。人家愿意看,自有人家愿意看的文化寻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问题上,谁也没有裁判的权力。但是博客文化的内涵,确不可能等于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约定俗成于人们的内心,而搏文化,似乎汪洋恣肆,毫无框架。因此,倘若用传统文化的尺子,度量博客文化,必定会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徐静蕾这次博书的遇冷,大概便是这种不和谐的反应吧。
博客是博客,而《博书的价值在于书》。因此,《老徐的博客》遭遇销量的滑铁卢时,我写出文章以为分析,目的在于解析博书遇冷的原因,而不是判断《老徐的博客》是否具备可读性。因为网上的阅读,不能等于书籍的阅读;网上文字的审美,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审美,网上的高点击率,更不能等同于博书的热销。书商自以为聪明地将名人效应和网上点击率,作为牟利的判断标准,结果出现了亏损自己,也亵渎了别人的后果,实在是两败俱伤。
博客和博书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分析《老徐的博客》的遇冷,与赞誉徐静蕾博客登上Technorati 100排名榜首,更不可同日而语。《老徐的博客》,是商家牟利的产物,徐静蕾的博客,是自己笔耕的结果;《老徐的博客》遇冷,在于内容,徐静蕾博客登上Technorati 100排名榜首,是因为点击率。将其混为一谈,而说我前倨后恭,实在有些冤枉。至于说我是借名人而轰动自己,则出自于一种怪异心态的结果。倘若公正,最好读一下我先前的文字。
徐静蕾博客能够登上Technorati 100排名榜首,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这样的事,不是那个人都能办到,更不会经常在中国发生。比喻尽管总是蹩脚,但毕竟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比较。我在赞誉徐静蕾的文字中,使用了“扫眉才子”,有些人便愤怒曰,徐静蕾怎可等同于古代文化名人。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思维,大抵在于忘记了比喻和比较的区别吧
衍生于网络的博客文化,将有着怎样的未来,似乎很难猜测。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凝固成人类的一种新的文明,当然也许会淹没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中,甚至为后发的形式所替代,但博客作为一种曾经出现的文化形式,记录在案于人类的文化历史上,却是很可能会发生。徐静蕾的博客登上Technorati 100排名榜首,大概也会被写上一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