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这句话,据说是出自曹操的孙子曹睿之口。那个时候本来是用在学者的身上,是说对他们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要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倘如只根据名望选用,便好似在地上画了一张饼,中看不中吃。然而这样一张中看不中吃的饼,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画法娴熟的学者们,慰劳给了老百姓。
前些日子,两会期间,原为人事部副部长的徐颂陶委员,就分配不公问题,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他指出,目前分配不公的现象广泛存在,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拉富人补穷人,这个问题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徐颂陶委员说,一方面要合理调节高收入,如加强税收监管、征收遗产税等;同时要加强宣传,现在有仇富、仇官心理,这不利于社会发展。要鼓励公平竞争,大家凭自己的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三两年能解决了的,需要长期努力。
读他的这些话,总让人感到迷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拉富人补穷人,这个问题要靠经济发展来解决。”这话的言外之意,似乎有人想用搞平均主义的方式,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这样的担心,倘若不是在激怒富人,便是用一个无端的命题,羞辱穷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这样的道理,虽然深刻,穷人也还懂。即或不懂,实力的较量,大概穷人也不敢有“搞平均主义”的奢望。他们所要求的,不过是讨回自己应当得到的那一份。解决的只是收入分配不公,而不是搞平均主义。因此这样的说教,似乎有些无的放矢。
穷人只是经济的贫困者,并不等于人格的无赖。把一个伪命题,加到穷人身上,大概还在于拍案怒喝,“不能拉富人补穷人”吧。这样的怒喝,也实在让人咄咄称奇。似乎分配不公不是富人造成的,而是穷人的一种自愿。富人的富有,并不蕴含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而是一种上天的分配。如此说来,本来就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天命,似乎所谓的分配不公,也就无从谈起。
不曾占有他人的劳动,各自按照《宪法》规定的按劳取酬,就能使一个人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便成为亿万富翁,这种以一当百的能力,似乎除了在神话小说,武侠演义中出现,现实生活中,大概很难看到。山西的煤老板,大概没有一个往矿坑里钻的吧,尽管有文件要求他们也同步与工人钻进去,尽管那种要求目的在于安全,但在死亡的矿工中,哪怕出现万分之一个煤老板,也算分配公平了。
不让用“拉富人补穷人”的办法解决分配不公,就不用吧。但把解决分配不公的办法寄托到经济的发展上,却也让人感到有些迷茫。因为经济发展,似乎只能给穷人多一碗饭吃,却与分配方式毫不搭界。何况即使经济如何发展,似乎也不可能让穷人都变成富人,因为富人决不能原地立正,眼巴巴地看着穷人成为富人。这样的大饼,虽然画得完美,似乎有点玄。
寄托于经济发展,解决分配不公,虽然有点玄,总还给人一点希望。但是这时间的设定,却连这点希望,也变得渺茫。“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问题不是三两年能解决了的,需要长期努力。”两三年固然解决不了,因为一些人的暴富,也并不止于两三年。但把时间推移到“长期努力”,便有些让人不知道,这长期究竟有多长。倘如推到几十年以后,大概这一代人连画的那张饼,也看不到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未来的蓝图固然美好,却总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守着蓝图过日子。老百姓并不期望一夜暴富,一夜公平,但“长期努力”的渺茫,似乎还不如厉以宁画的那张饼,虽然有些狠,却能在直白中,让你一下死了心:“杀富济不了贫,穷人应该将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旧衣,天经地义。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
有了厉以宁的这声断喝,老百姓倘不从神话中清醒,也有点太过愚钝了。富裕的大哥穿新衣,穷困的小弟穿旧衣,这是一种天经地义。既然是天经地义,穷人再祈求什么分配公平,也就有些逆天行事了。于是老百姓也便只能安安稳稳,埋头苦干地过日子。对于这样的归宿,穷人并不曾有怨言。但厉以宁在给了这样一份让人死心塌地的答案后,为农民画出的那张饼,却有些让人目瞪口呆。
“将基尼系数农村城市分开计算,这样中国贫富分化就不严重了。农民有望进入社会中产者阶层。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这样的轻轻一画,中国的农民便成为了中产阶级。仿佛他们本就不贫困,只是由于基尼系数计算的不科学,才将他们划归到了贫困的一类。经济学家就是经济学家,他们建立在数字上的科学,使农民生活的感受,成为了虚幻和不真实。
而在经过科学计算后的那种深切关怀,更让人感到,岂止是目瞪口呆,甚或有些入地三尺,而难于遮羞了:“中国农民不要害怕当中产阶级”。这样的声音,无疑会让人感受到,农民本就是一群不想富裕,甚或富裕后,浑然不知的麻木者。这样的一种科学计算,不知是对农民的羞辱,抑或戏弄。反正,农民,一下子就成中产阶级了。
成为了中产阶级的农民,看不起病、供不起孩子读书。这样的经济学大饼,农民岂止是“不可啖也”,甚或有些欲哭无泪。先前的农民代表阿Q,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圈,送了命。这回却由经济学家给画了一张饼,让你望梅止渴。呜呼哀哉!农民招谁惹谁了?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似乎具有异词同工之妙。不过“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睿的爷爷曹操。祖孙二人,一唱一和,玩出了一场用虚而无实,假说空想来安慰别人的成语,也实在有些讽刺!
[size=16][/size]
前一篇:民生银行开发腐败产业的讽刺
后一篇:被邓十二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