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断流的现象,自然不是每天都要发生,也不可能都集中在“白日依山尽”的时候。但是,它断流的消息,确于近些年,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耳畔。
黄河断流的现象,似乎并不曾出现在古代。唐朝的时候,边塞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入海流。李白则将这种景象夸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现在这种景象,确已经是“不复回”了。倘若寻求,大概也只能到诗语中去体悟。
黄河,以其绵延5464公里的行程,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一个民族的成长,形成了中华文明。而这种哺育的功劳,全在于她母乳般不竭的河水。她的这种神圣,至今为人们顶礼膜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近些年来,这条“母亲河”却常常断流。2003年12月,更在她的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开始了历史上的首次断流。
水是生命之源。为了水系的安全,联合国大会决议从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始。这样一种世界性的水活动,无疑会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环境的保护上。那原因,自然在于水与环境的相互依存。黄河的断流,绝不是自身无缘由的干涸,倘若寻求,大概应当在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这种破坏环境的文化,却仅仅出现在当代。
中华民族古老的人文观,是“天人合一”的。这样的一种观念,促成了古代先民的强烈环境意思。《礼记 月令》中便有依据月令,“禁止伐木”,“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等一些“顺阳养物”,保护环境的规定。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大概因其水平低下,对环境破坏并不甚大,然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却促成了中国古代先民,一种强烈的环境保护意思。这种意思,似乎很契合2006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水与文化”。
“水与文化”的主题,不仅说明了水孕育了人类文化,大概也还说明,水也是需要文化的滋养吧。以此看来,中国近些年水系的破坏,似乎也还是源于一种缺少文化的愚蠢。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七大水系,本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根基。然而如今这七大水系,竟然全部污染。这样一种惨烈景象的出现,总不能源于一种聪明吧。
倘如说这里面也蕴含了一些聪明,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便可能是一种主观的故意。物欲的横流,促成了一些人采用非正常的手段,膨胀自己的政绩。唯利是图的人生观,使一些人把政绩,当成了谋取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置环境污染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政绩,也便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文化,那也应当是一种异化的文化。一些人的聪明,也便在这样的文化中,游刃有余。
这样的游刃有余,扭曲了人们的道德。物欲横流,带来了过渡放牧和垦殖,于是草原沙化了;水土流失了。代代诵传,脍炙人口的李白诗句中的黄河之水,也便不再从天上来,甚至也没能从地上来,而是从源头断流了!据说位于源头的美丽富饶的玛多县,也很可能在这断流中,遭遇迁徙他乡的命运。
白日依山尽,黄河水断流。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审视着中国人的“水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