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脑筋急转弯,那是赵本山的强项,但那忽悠的成效,却在于脚本的安排。专家自然也可以做这样的游戏,但最好不要把那对象,设定在老百姓的身上。因为老百姓并不一定都会按照专家的脚本思维,智商也不是都在三、四岁的年龄段。
然而最近有物权法起草的专家,却与老百姓做起了这样的游戏。物权法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老百姓自然不如专家明了。于是便有专家称,“物权法鼓励穷人成为富人”。咋一听,这确实有道理。因为个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确实能激发人们的占有欲。凭借这种占有欲,穷人也会诱发出一种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激情。于是“物权法鼓励穷人成为富人”的目的,也便成为了正确答案。
但是,脑筋再急转弯一下,却觉得那种鼓励,不仅仅属于穷人,对富人也是有意义的。而富人的这种激情一旦被鼓励起来,却很可能如排山倒海之势,不可遏止。他们本已具有的肆无忌惮的情绪,不择手段聚敛财富的本领,到那时,很可能会更上一层楼。不要说穷人想翻身,即使法律的制约,甚至绞首的危险,他们也不会顾及的。
两相较量的结果,穷人翻身成为富人,除非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落到了穷人的怀抱。前些时候,专家的脑筋急转弯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会又变成了“物权法改变命运”,究竟孰是孰非,老百姓没那个脑筋转弯。但如今穷人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却也是事实。有人曾做过统计,2001年,全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
富裕的城镇孩子,能够享用较高的国家福利,而贫穷的农民孩子,却必须自己承担大多数教育费用。教育投入的这种偏颇,大概是在显而易见地告诉穷人,要想富,煮熟的鸭子飞上路。这样的意思,前些天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是这样表述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
逛市场的意思,大概便是有钱则买,无钱便远点溜达吧。不量力而为,却非要买一万元一套的衣服,无异于打劫。穷人孩子的读书,面临着这样的境况,还要期待用知识改变命运,可能便有点想入非非了。至于靠物权法致富,更有点把穷人的智商,认定在三、四岁年龄段上的意思了。一些连供养孩子读书都困难的人,究竟能有多少物权,这些物权又能滚动出多大的雪球,大概高明的专家,玩弄的这种脑筋急转弯,也有些太小看穷人了吧。
物权法的含义,老百姓虽然不能够全明白,但顾名思义,那不过是一种明确物的权属,并对其实施法律的保护。它的主要机制,似乎在于保障,而并不在于激励。这样的作用,似乎也可以从专家的话语中悟出:“中央各部委和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物权法已经基本成熟”。基本成熟的时间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个时候成熟了,这也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脑筋急转弯。
这个脑筋急转弯之所以耐人寻味,那大抵在于先前的中国,本来被讥讽为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如今经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涌现出了许多的富豪大款。而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我国已经逼近0·47。据说,基尼系数超过0·4就表明进入了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则意味着可能发生社会动荡。这样的境况出现,大概便是“物权法已经基本成熟”的原因吧。这种原因,似乎不用脑筋急转弯,也能悟处。
其实对于物权法,老百姓并不曾表示反对。因为本来是人家的东西,不要说宪法也有“公民的合法的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老百姓朴素的道德观念,也是会尊重人家的私有财产的。因为随随便便把人家的财产据为己有,那或者是偷、或者是抢,而这样的行为,似乎没有物权法,老百姓也不敢实施的。如今不仅非要有一个物权法,还要有一个“物权法已经基本成熟”的时间。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实在有些太急。
尤其这样的脑筋急转弯,更让老百姓迷糊:“改革的方向和步伐不应该受阻,社会问题应该通过另外的方式解决。”好像法律的设定,不是同步于改革,不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法律是法律,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两者毫不搭界。为了法律的制定,即使有社会问题,也在所不惜。老百姓固然弱势,但不等于弱智。有些事情的发生,老百姓无可奈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但倘若专家想用整几个脑筋急转弯的办法,让老百姓心中的结,通畅起来,大概不一定能奏效。
提醒专家一下,不要总感觉自己聪明过人,写几条文字以为规范,老百姓也会。但把它上升为法律,老百姓办不到,想要阻止更办不到。这次老百姓所以对物权法有点疑义,本不在于“法”,却在于查究那“物”是否清白。因此专家倘若让老百姓心中的结打开,不如把那“物”弄干净了。总想和老百姓玩脑筋急转弯,大概作用不大。老百姓不一定一忽悠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