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妖魔化”教师是一种时髦吧,于是《华商报》便有人加入了进来。那篇《神圣在动摇 教师靠什么捍卫尊严》的文章,便在干着这样的勾当。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很是费力地剖析了一件,发生在1月9日,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初三学生身上的事。那是因为全校举行升旗仪式,一个学生迟到后,跑到自己班级队列,直呼班主任姓名,问身边同学“戴德惠来没”,结果招致站在身后的班主任一记耳光。
尽管这记耳光,因为学生用手一挡,没能打得实在,但教师的手毕竟已经伸出,其间的错误,大概用不着高明的作者分析,别人也是能够看得明白的。令人惊诧的是,为了批驳这位教师的“不晓得算不算打人”的困惑,这位作者竟然做出了如下的类比推理:
———按这个逻辑,一个小偷就可以说,“我手是伸到了他口袋里,不晓得算不算偷人”;一个杀人犯就可以说,“我的刀是划过了他的脖子,不晓得算不算杀人”;一个贪污犯就可以说,“公家的钱是挪到了我的口袋里,不晓得算不算贪污”!
就这样,作者把教师一时气愤下的错误,与一些有目的、有准备的故意犯罪,类比到了一起。情景不同,性质不同的类比,虽然能带来逻辑的荒诞,却能在“妖魔化”教师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幸好他没有把布什,因为情报不准,而进行了先发制人的轰炸,也类比于教师。那样,教师非变成9,11分子不可。
教师也是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但是相比于发生在那位实验中学初三学生身上的一类挑战教师尊严,侮辱教师人格,戏弄教师职业的事情,大概要千百倍地望尘莫及。然而,每当有教师与学生摩擦而进行处理时,教师从没有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教育无能。倘如发生激烈行为,教师也从没有拒绝检讨甚或各类处罚。而从没有像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高谈“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理念”。
教师不与学生相比于“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因为他们本就知道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可以用这样的理念要挟教师,教师却不可能与学生争取什么“民主、法治、平等、自由”。他们毕竟肩负着“为人师表”的名声。但是他们明白,自己不可能成为什么“师表”,更不奢望位列“天地君亲师”的行列,充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者。他们只想为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份阳光的事业,他们有责任为其发光发热。
然而这样责任,却被文章的作者用“皇权意识的代言人”,来进行羞辱。这样的羞辱虽然有些恶狠狠,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了他的浅薄和无知。因为教师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功能,历史的真实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样的民谣在告诉人们,他们在那个时代,也不曾有过辉煌。历史的真实也在显露,那些时代的叛逆者,大多也是读过书的。不知道这里,是否也有过教师的作用。
教师确实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无论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怎样的讥讽告诫,教师也不可能等同于“一个钉鞋的,收破烂的,开饭馆的”。他的教化功能,不仅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即使在外国的古代和现代,也是存在的。这种教育特有的功能,绝不会随着作者的讥讽而消失,否则也便不能称其为“教育”了。教师中固然也有些败类,但是教师的作用倘如用这样一些极端个案,来以偏概全,那不仅仅是对教师人格的亵渎,也是对整个教育功能的侮辱。每个行业中都会有败类,倘如以只见树木,不见深林的思维,来认定整个行业,如果不是脑子出了毛病,那一定是别有用心。
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与学中也是相互依存的,但不等于它们之间便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学校需要组织和纪律,那里不是一个无政府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行必要的纪律约束,大概是世界上所有学校都要做的。动辄便对教师进行平等的说教,而一旦出现问题,便把平等扔到了脑后,这样的平等,也实在让人莫名其妙。有些人总用这个法宝,来威胁教师,但那后面,似乎并不利于学生责任的解脱。
当今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教师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而这样的结果,无疑会丧失很多人的感情,甚至把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因此而衍生的一些人对教师的不满,大抵是因为他们没能取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手段。但是对这样的抱怨,大概任何一个教师也难于解决。
可悲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竟然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同于市场经济中的“消费与被消费”关系。这如果不是对市场经济的扭曲,便是对教师职业的羞辱。市场能够把所有商品都卖出去,教师却绝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校。市场可以关门歇业,甚至对苛刻挑剔的顾客,在看似友好中谢客。教师不可能,也决不允许有这种现象发生。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小商贩与顾客的关系。“这种在今日市场转型的社会里,支付货币的一方应该享受上帝的地位,成为服务的主体”的语言,大抵是一种小商贩思维下,对教育的无知。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是一种职业的天赋。他们的“有教无类”,绝不会是一种商品交换。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互教互学的氛围中,共同进步。他们绝不会在金钱的扭曲下,以对上帝的唯唯诺诺,而仰视于学生,任凭学生自由发展,因为他们的知识和良心不允许。知识是不可以用金钱购买的,良心也不可以用金钱来交换。教师的尊严,自有他们的知识和良心来捍卫。绝不可能如同小商贩,用金钱赎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