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是弱智 消费不能靠刺激
据说,2004年中国的人均消费率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于是,专家们便提出了刺激消费的理论。其实,消费冷落,生产就没劲,恶性循环的结果,便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不畅,这道理谁都懂。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的热情火起来,以此带动生产,这个道理好象也都懂。于是那专家们的理论,也便没看出深奥到那。
问题是刺激谁消费,专家会诊的结果是低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是社会的绝大多数,倘若让这部分人消费起来,那经济自然就会活跃。这样的数学,好象也不是非得专家计算不可。问题的再提出,就是这部分人不愿意消费。于是专家们便祭出了杀手绝招,那就是刺激。通过刺激,让这部分人消费起来。
大概是因为,低收入人群大多文化不高,因此比较单纯,好冲动。所以专家们便提出了这样的绝招,这也算作是对症下药吧。但不知,这专家的家里人是否都是专家,倘有不是,他们是否也刺激。又据说这专家并没有基因遗传,因此他们在开出了这样的招法的时候,是否也该想到了自己的根基和下一代。
是的,低收入群体是有消费需求,这一点不用专家会诊,谁都知道。因为他们的家中缺东少西,他们有太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空白。他们不期求豪华,只期求能够满足使用需要,所需物品实用、耐用就好。而这一点恰恰能够解决,市场上一些常见的耐用消费品滞销的现象。所以要把这部分人的消费欲望刺激起来,那将是绝对的轰轰烈烈。
但是,要把这一部分人刺激起来,谈何容易。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过去那种大锅饭式的旱涝保收,已经不复存在。大批下岗职工,无业青年,几乎没有收入。在很多人富裕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家庭收入却在降低。他们已经麻木于消费了。除了到市场买点小菜,他们从来不敢有奢求,更不敢期望购买高档豪华用品。他们不是弱智,也是有消费欲望,但是囊空如洗的羞涩,使他们不敢想入非非,甚至对那些豪华商品的经营地,连迈进去,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因此,面对着那刺激,他们的神经是否能反映过来,也未可知。
当然,在低收入人群中,也可能有些人有一点积蓄。但那是他们于拮据的生活中,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的。而那样的积蓄,也是为了防备天有不测。孩子读书、家人生病、未来养老,这些都是他们的忧患所在。天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有急需出现,那时节,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们该怎么应付。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能谨慎度日。这回,你真一刺激,让他们冲动起来,那消费的必将是他们的积蓄。
怎么刺激呢?靠商品自身的功能性优势,怕是不会吸引老百姓的眼球了。因为在商品日新月异的更替中,低收入的人们跟不起。倘若他们能跟随商品更新的脚步同步前进,那大概就失去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称谓。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感情刺激。让一部分人加大消费,消费得让人抨然心动,垂涎三尺,但是这样的办法好象也不大管用。因为那一部分人的消费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上。对于他们的一掷千斤,低收入者不要说跟着学,大概吓也吓死了。何况,对于房屋等一类紧俏商品,那一部分人的加大消费,目的在于转手卖给低收入者。此种方法的刺激,大概不仅不能活跃市场,反而有让穷者愈穷的架势。
前些年有一个办法叫改善居住条件。无论低收入者还是高收入者,房子扒了,你总要买吧。于是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生活必需品也跟着改善了。可现在房子已经扒得差不多了,所余下的那些,似乎于市场影响不大了。同时,现在又讲究和谐,不让强扒强拆了。再要拆迁,就要讨价还价了,这样刺激怕是会伤害那些强势人物的感情吧。
这消费的基础,应当是建立在人家兜里有钱,且有兴趣消费的基础上。你总不能强买强卖吧。要想让低收入者有钱,就得提高他们的收入。而这样的提高,似乎也不够科学。这边让工人下岗,那边又要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甚至要提高社会保障金额。便又形成了一种变相的大锅饭。
仅仅收入提高了还不行,还有个消费心理预期要解决。你不能今天改革医疗、明天改革教育、后天改革文化单位。这样改来改去,人们心理总不定神,未来风险总摸不准。既然明天的事情看不准,消费时就心理忐忑。于是,便只好把钱攒起来,以观后效。
由此看来,如何调动其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热情还真是一门学问。低收入人群文化确是不高,但文化不高不等于就是弱智,刺激一下就能消费。鼓励富裕,靠的是政策;拉动消费,靠的是刺激。这专家也太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低看了老百姓的思维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讲究的是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竞争中,强者日强,弱者日弱,最后死去。这是经济学家们一直谆谆教诲于人们的,低收入人群在这样的教诲下,也已经认同了这个理。弱势的地位使他们不敢想,也无能力颠破这个理。
但凡事你得讲个根本,你那理论是建筑在“弱之肉,彊之食”的基础上,而不是搞些虞诈之策,不择手段。诱人消费,甚至刺激,这样的做法,能不奏效不说,其本身就有些不地道。尤其那里面射出的对低收入人群的蔑视,更是不应当。
低收入者是弱势,你可以强食。但不是弱智,靠刺激拉动他们的消费,他们不干。
八字先生于2005-03-17 23:47:34
前一篇:不要让教师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后一篇:没事找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