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关注地震和消费灾难

(2013-04-27 08:10:00)
标签:

诗歌

地震

消费

李天琪

文化

分类: 诗论

尽管有关专家对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作出了一个基本的评估,芦山地震远没有汶川地震造成的危害后果严重,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平面媒体对这次地震的预判远远超过了汶川地震。从地震发生以来,上至中央台,下至地方台,停掉所有的录制节目,不间断的转播或者连线芦山地震的新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芦山地震影响之大之深远比汶川地震还要严重。但今天不谈它,我想谈谈诗歌,关于与地震有关的诗歌。

与其说汶川地震中人们用诗歌抚慰精神的创伤和以诗歌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还不如说汶川地震让日渐式微的诗歌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巨灾带来的不仅是重建的信心,更带动了诗歌的繁荣,网络诗歌同工具性的微博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和相互取暖的最好方式。如果说汶川地震让诗歌找到了“复出”的机会,那么今天的芦山地震让诗歌以井喷之势横扫网络便不是一次偶然,只是,这种诗意来的让人有点忧伤。

同有关方面对汶川地震的预判一样,芦山地震“震”出的诗歌远比汶川诞生的诗歌要多的多,这一方面与诗人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下诗歌写作困境不无关系。在一个和平年代里,诗歌的微茫与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形成的冲突和消费主义盛嚣尘上人们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生存状况的尴尬,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最坏的年景。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每一次灾难的发生对于诗人来说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既然连科学都无法预报的自然灾害以不可逆转的力量将人们推入生存的绝境,如何面对才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并不是每一首关于地震的诗歌都是对逝者的追忆和悼念,因为没有亲历或者不是亲人,便无切腹的感受和疼痛,所谓的地震诗,或许更多的是诗人的一种自救行为,每个人在面对灾难时的态度和所思所想都与自己有关。

身处外围,面对灾难,你的确做不了什么,也许你手中的唯一武器,就是通过调动你尽可能调动的文字,来拯救那些受煎熬的灵魂。谁又说这是诗人的一种冷血呢,所以不要轻易对一首关于地震的诗歌妄下结论和无端的指责,词语的打磨和使用任何人都可以商榷,唯有立场不能倒,因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如果你还想代表什么,你最好用自己切实的行为来为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使写一份慰问信也行,因为你的诗歌指向不明,而一个具体的地址,会让一颗受创伤的人得到真切的安慰。

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期的诗歌相比,今天关于芦山的地震的诗歌,在一片虚弱的繁荣背后,也遭受着一些无端以至无聊的指责和质疑,表面上看,这是诗歌良知和诗人良心之争,究其实是一场在灾难面前诗人何为,诗歌何去的又一次追问。难道只有深重的灾难才能提振诗人钝化的神经吗?难道只有地震才能震醒诗人日益麻木心灵吗?

文艺评论家、诗人谢冕曾经在一次诗歌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新诗过于沉溺于私语状态,自说自语,新诗的多数写作者不关心自己以外的生活和社会。我们的时代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中国的社会正面临非常巨大的变化,而诗歌写作几乎是与此相游离、相脱节的,有时甚至是无动于衷的。

现在不是诗人无动于衷的问题了,而是过度敏感,过度消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非常昂扬的激情,八十年代的诗人,用他们诗歌概括了八十年代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我们总不能在一个和平年代,让灾难成为诗歌的代名词而被后世人记住!正如灾后重建,不仅是建筑的重新夯筑,而是精神和心理的重建一样,当代诗歌的重建,不仅仅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在灾后的废墟上,更是借助地震这样的无常灾祸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通过诗歌看到时代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