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诗人,亲近诗歌
(2012-08-08 15:43:44)
标签:
诗随笔李天琪杂谈 |
分类: 诗论 |
有近一年时间没有谈过诗歌了,没有在这个所谓的个人发声筒中说话,并不意味着远离了诗歌,只是减少了与诗人们之间的来往而已。
我发现,读诗,还是安静一些好,过多的喧嚣和聒噪,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左右人的视线和判断,过后来看,自己的有些行为和想法其实也很幼稚,自己嘲笑自己,比别人轻看更让人脸红。
诗歌也算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但没有一种艺术像诗歌圈子这样浑浊。文人相轻,但轻到相互抵牾和攻坚,相互轻到骂娘和杀伐也就和无赖没有区别了。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诗人,尽管我不认为诗人是一个多么荣耀的头衔,更算不上是一个文人,虽然在朋友中间我被误抬为一个文化之人,我只是一介匹夫,匹夫爱上诗歌,难免鲁莽,谁知诗人们大都神经质,而诗歌却是那么的理想化。冲突和失望是难以避免的。
虽不能说诗歌与诗人之间有存在着性格上的分裂,但也不能否认坏人也能写出好诗这样一个事实,顾城诗歌写的再好,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杀人犯的嫌疑,只是他选择了自杀,没能接受法律的审判而已。
所以不要因为喜欢一首诗歌就包容一切,适当的与诗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欣赏诗歌或许更客观、更纯粹一些。把对诗歌的理想化与对诗人的热爱混为一谈,不能说是什么灾难,但至少是危险的。
没有网络以前,曾经订阅过《诗歌报月刊》、《绿风》、《诗刊》,那时不少报刊还保留着副刊,只要看到上面发表了诗歌,就挖窟窿,抠眼睛都要保存下来,细细阅读。与吃了鸡蛋为什么还要寻找那只下蛋的母鸡不一样的是,总想着写这首诗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饕餮诗歌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记下了不少诗人。
那时的阅读,是美好的,那时的诗人,在我心里都是一些高居缪斯圣殿的智者,需仰视才见。后来有了网络,读诗更方便了,那些纸刊便逐渐淡出我的阅读视野。网上不仅有诗歌论坛,还有诗人博客,你不仅能通过这些“个媒”撩开诗歌的面纱,一睹诗人的风采,还能通过留言点评的方式与自己膜拜的诗人零距离。
不得不承认,网络让纸媒建造起来的诗歌的海市蜃楼一夜之间坍塌,从诗坛上拉下来的一个个高大威严的名字一旦落到人间,不是被那些长期被压制的诗人们凌辱,就是被诗歌草寇门拎出来游街示众。诗坛成为祭坛,诗人受辱,诗歌蒙羞。
写诗的人大都知道这样一种艺术手段,那就是对事物的陌生化。本来熟悉的事物,只要经过陌生化处理,立马就会新鲜灵动起来,原本毫无诗意的事物,经过陌生化的艺术加工,立即会呈现出被时光打磨的痕迹。同样一首诗歌,也许因为对作者熟悉的程度,鉴赏和甄别的尺寸也会发生偏移。
英雄不问出处,好诗不看作者。对于那些忙里偷闲的爱诗人来说,人间四月好赚钱,时值盛夏酷暑,正是读书赏诗的好时节,读一首好诗,不亚于开一颅西瓜,牛饮一瓶冰镇啤酒,管它打什么广告,贴什么标签。
闭门即使深山,出门才能随处净土,远离诗人,亲近诗歌,并不是本能的拒绝诗人,而是为了抵达真正的诗心。因为在纯粹的诗歌里,你才能看见真的诗人,否则,你只能看见四处游说的诗歌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