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沦落让文学蒙羞
(2012-06-25 13:58:15)
标签:
野鸡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期刊文化 |
分类: 文事 |
一号两刊,而且名称、人马、装帧完全一摸一样,内容却大相径庭。云南一官方文学杂志出“野鸡刊”一年敛财两千万,这就是享誉全国的文学大刊《大家》出版的“野鸡刊”,《大家》所为让大家瞠目。
随着文化改革的深入和期刊的市场化,许多文学期刊为了保命,除了保留仅有的刊名外,恨不能全身贴满广告,有些干脆做了变性手术。
如果说纯文学尚能在市场的淬火和金钱的威逼和利诱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那么,经历了风光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期刊,动辄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发行量在新时期已经沦落到几千份甚至几百份,已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很少有几份能保住文学期刊的纯粹了,所谓的纯文学刊物已经变成了文学的遮羞布。
先是封三封四,再是封二,不是产品的说明书,就是下三滥的牛皮鲜,总之,只要给钱,什么都能堂而皇之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以致到了后来,有些文学期刊甚至连脸面也不要了,花花绿绿的广告,搔首弄姿的美女,几乎与那些风行于臭气熏天的列车上的《茶余饭后》没有区别。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同样作为“产品”的文学刊物也非市场化的孤岛,如何适应市场化变革的需要,探索自己的生存之道,把“根”留住,适当的开发一些边角零星的地盘,也在情理之中。比如《人民文学》、《十月》、《江南》、《芙蓉》等国内几家有影响的文学刊物都是如此。
只有个别刊物,打着“纯文学”期刊的幌子,以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名义在疯狂收费和四处敛财。即便如此,也只是作为末流文章搁在刊物的屁股后面,明眼人一看便知,也算无伤大雅。真正谋财害命、阳谋文学,把文学期刊作为一种敛财的工具,一号多刊,加发增刊,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一子多孙的现象,既扰乱了文化出版市场,又让文学蒙羞。
《中国青年报》载:与正本同一名称、刊号、人马和装帧,内容却有天壤之别——云南一官方文学杂志出“野鸡刊”敛财。
众所周知,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大家》,是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是唯一与《收获》一道两摘‘鲁迅奖’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当年举办的中国文学第一大奖‘大家·红河’文学奖让多少同行为之侧目和占尽风头。
报道称:顶着这一串光环的,是一本名为《大家》的著名文学杂志,阿来、池莉、于坚等作家均为其撰稿。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日发现,该杂志居然存在一个“野鸡版”:
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一本是高端文学,一本是‘杂货铺’,让人瞠目的是,还是同一个编辑部编的。据推算,该“野鸡刊”每年为杂志社敛财,不会少于2000万元。
记者经过仔细对比后发现,“野鸡版”《大家》与其正本真假难辨,二者共用一个国内刊号CN53-1108/I,一个邮发代号64-61,主管和主办单位、编辑部地址、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网址和E-mail均一致,电话号码相邻,副主编都是韩旭,两套编辑部“人马”里,绝大部分(9人)署名相同。不仅如此,两本《大家》的封面装帧都颇为统一,甚至价格都是12.8元。
《大家》杂志社官方博客显示,1998年,该文学杂志社开始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今天爆出的“野鸡版”《大家》应该是《大家》在走自主经营之路上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有网友认为该杂志社太贪心,做什么山寨,发个增刊,少赚点,就不会被发现。试看全国有多少核心期刊用同样的方式在发增刊赚取版面费?科研单位的领导需要政绩,职工需要论文,于是许多杂志满足了市场这个需求。
由此来看,“野鸡版”《大家》的出现,并是不是什么新闻,只是与同行相比,穿着太暴露,胆子更大胆,发展的步子迈的太快,敛财的手段太狠一些罢了。我们真正要追问的,应该是“野鸡版”《大家》缘何能如此疯狂敛财,一年达到2000万?为什么有那么多非文盲要前赴后继甘愿上当受骗呢?
这不得不让我们从源头上去寻找答案。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一个教授副教授的水平是用杂志级别来决定的,而不是以实际水平来定,就连那些教育产业链的最末端也未能幸免,巨大的需求,创造了敛财的机会,也造就了学术腐败。所以中国的职称是杂志职称,跟水平无关。
所以说,这种学术体制、机制不改变,“野鸡版”的期刊会越来越多,而且会有恃无恐,它只会制造一批打着文学之名,干着龌龊勾当的暴发户,而不会真正拯救文学刊物的未来。《大家》的沦落,实则是大家的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