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钱
(2012-02-05 12:12:50)
标签:
春节年钱习俗传统记忆李天琪文化 |
分类: 散文 |
第一次把母亲接在身边过年,让那些早已湮灭在记忆里的习俗重新走进了我的生活。比如过年要给过世了的先人送点冥币,在外面便没了这个规矩,于是年味似乎淡了许多。 年前,母亲在我跟前念叨过几次,我似乎有意忽略了她的提醒。是啊,人在他乡,即使给先人们烧点纸钱,先人们能不能收到也是个未知数。 临到二十九日,感觉还有什么年货没有准备,于是盘算着再做点补充,这才想起母亲的话,赶紧买点冥币,找个十字路口烧给远方的祖先,不能收到又如何,毕竟是后代们的一点心意啊! 在老家,人们把年前最后的一天赶集叫跑集子,没想到在异乡的我也在温习着老家人最后的一点习俗。但是转遍了整个农贸市场,也没看到一家买香表的小贩和摊点。年货都是为活着的人们准备的,遂莘莘离开。 见没买到香火纸钱,母亲便安慰起我来,没有不要紧,有那么多后代儿孙们给先人们准备年钱呢,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不差钱”。当然,即使我不在,在家的弟弟每年在给先人服纸时也会写上我的名字。 是啊,按照族人给每位逝去的亲人一包纸来计算的话,三代以内,每人至少要收七大包,一包按一百张百元大钞计算,每人每年最少要收入七万元,比后代们打工的收入强多了。何况现在流行的冥币中,不乏伍百元的大面额呢。 不能给祖先送点年钱,只好点一柱心香,遥寄那些逝去的先人,心早已飞回到那片山村。 依据惯例,每年的这一天是服纸,写纸、接纸、坐纸的日子。服纸就是为先人们包纸,有点今人包红包的意思;写纸就是在包好的纸包上面写上收钱人的尊姓和称呼,下面还要写上送纸人的真名真姓、接纸就是请先人们回家来与后辈儿孙们一起来过年;坐纸故名思意就是烧香叩头、敬献先人了。至于送纸,那是正月初三之后的事情了,年结束了,请回来的先人要照例送回去,临走时送点年钱,以表示后代们的一点心意。 我不知道,在土地广袤的中国,有多少地方遵循着这一传统习俗,但我坚信,多少年来,我的父辈们之所以坚持这一传统,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根脉的。是啊,辛苦劳碌一年,在阖家团聚,举杯庆祝的除夕之夜,又怎么能忘记那些曾经延续了家族香火和精神血脉的祖先呢? 这个时候,为我们的祖先多烧点冥币,全当后辈送给他们的年钱,这应该是符合我们这个传统社会人伦道德的行为。与当今风行的送红包和给压岁钱有点类似,不同的是,给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送的多,而坐纸则是活着的人送给逝去的人,多少有点发达了不忘祖先的意思。 我曾今有一年在陕北过年,与我们老家的不同,那里的人们过年虽然不会把那些逝去的亲人请到家里来,但在年前三、四天带上香表纸钱去祖坟上祭奠一番,之后就只等与同族人一起过年庆祝了,应该说,这与我们老家的习俗有着同根同脉之源吧。 虽然我从没问过父亲,问了父亲也未必能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那就是在老家那个地方延续了百年来的这一习俗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但我想,这种祭奠祖先的方式,象征意义应该是大于现实的。一个人在现实里无论如何窘迫,也都不应该轻慢祖先的。再穷的人家,在大年三十的夜里也应该多烧掉点纸钱给自己的祖先们,也算是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一种心理补偿吧。 在这个琐碎和繁杂的仪式中,最有乐趣和让人难忘的则是坐纸这一过程。坐纸前先要服纸,服纸就是包的意思,与现在大街上买卖的冥钞不同,老家人送给先人们的冥币几乎都是自己印制的,印钞的东东叫暗子,是用上好的木料做成的木刻,上面写着不同的面额和“冥国银行”的字样。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与兄弟们争抢着印冥币的情景,一个暗子,一瓶红墨水,一支用秃了的毛笔和准备好的白纸,先将暗子倒置在桌上面,用毛笔刷上红墨水,然后将笔杆子衔在口中,腾出双手将白纸正对着暗子覆上去,用手轻压,这样一张清晰的冥币便应印制成功了,冥币印制的好坏,全赖上面涂抹的墨水和手感来确定。 冥币印好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才能包装,名之曰“服纸”。如果晾晒不干的话,一旦服纸之后,就不能再打开,很难干燥,等到送纸焚烧时就不能完全燃烧,这样先人们就很难收到,等于瞎子点灯白费油。服纸有点象我们平时写好信,装入信封的过程。记得在服纸时我们兄弟还为每包包多少纸钱争吵得面红耳赤,你说包大面额的先人们换不开,我说包小面额的先人们又不够花。想想现在冥币中都开始发行伍佰面额的钞票了,真不知道那些逝去的先人们怎么花的开。 纸钱是送给先人们的,但真正的乐趣和这个仪式的重要意义却是属于活着的人们的。服纸、包纸、写纸都是准备工作,但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比如写纸就很有讲究,字不仅要竖排,还要从右到左,比如李姓,要给故去的祖父送点年钱就必须要在服好的纸包上这样写;“今逢新年之辰,谨备冥洋若干奉上”,收件人则要如此写来:“李府君之神位”,最后一行则需要写上后辈儿孙的名字,缺一不可。虽说这封有去无回的“信件”写不写寄件人已不重要了,但至少让先人们知道自己还有这样孝心未泯的后辈。 如果说中国邮政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我看最需要加强的是这份责任心了,因为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里,中国的老百姓要邮寄一份信,下面写不写寄信人早已显得多余了,收信人收不收到,寄件人是永远也不会知道的。 扯远了,再回到坐纸的庄严仪式中来,名为坐纸,其实坐的是先人,先人是要去请的,否则坐的只能是已堆废纸而已。在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由一两位族人带上一包纸和香表去祖坟上接纸,这个程序有点佛教度法的意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坐纸真正的现实含义。 坐纸的同时,不仅在香案山摆上各式各样的水果和制作的各类油炸食品,还要点上蜡烛和檀香。纸坐上之后,往往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大人们要端着香盘去坐纸的各家烧香叩头,小孩子们往往围绕着坐纸的屋子散欢,等待着能吃到敬献给先人们的各种贡品。毋宁说是敬先人,不如说是敬活人,这个时候,往往是联络感情,冰释前嫌的最好机会。在烧完香,叩完头之后,主人赶紧送上一支香烟之后,香客就顺势坐在炕头边便拉起了家常。 至于送纸,通俗点来说就是给先人们邮寄年钱,活着的人要给死去的亲人们送点年钱,可不像现实中的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那样简单和直接,必须要选择一个特别的方式,让他们能平安收到,因为阴阳两隔,化纸为灰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不同的是,没有新灵的人家在大年三十日的晚上就给先人们散了出去!而在同一族里有新过世的人家直到正月初三的晚上才能将年钱送出。 与现实生活中的年钱相比,在这里,年钱已不仅仅是慰藉祖先的一种仪式了,而是安妥现实人生的一种有效补药,与真正的金钱无关。 也只有这样的年钱才能让我们超越世俗,回到人性最本质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