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艺术,才是最大的艺术

(2011-04-25 16:10:57)
标签:

吕小春

化境

gb2312

荒废论

艺术形式

文化

分类: 诗论

单纯于技巧的诗歌,多矫揉造作之作,专注于思想的点滴顿悟,容易流于简单的哲理说教,如何将最美的心灵之花,用最佳的艺术形式表现,不仅是艺术修养的问题,更与天才的发现分不开。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坚信这种教科书上的死板说教,但这种口号式的教化,让我们不仅拉开了现实与艺术的距离,它甚至还间离了我们与生活的亲密接触,造成的恶果是,如果我们不是居于艺术的高高庙堂而疏远读者,就是泥实于残酷的现实难抵诗意的栖居。

我宁愿相信有高于现实的艺术,而不相信有高于生活的诗歌,生活远比艺术更丰富。有一种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只需要我们用诗意地眼光来打量就是了,没必要我们描眉画目或者画蛇添足。

没有艺术,才是最大的艺术

——简论吕小春秋的一首小诗

李天琪

对于一个爱美的女性来说,没有人不知道“看上去没化妆,才是最好的化妆”这句话,但如何才能做到“看上去没化妆”的境界,却绝非是一件容易事。

看上去没化妆,不是不化妆,也不是浅妆或者淡妆,而是化妆的一种最高境界。就像穿衣服,不能是简单的喜欢,合身是穿着的最低要求,颜色的搭配,款式的新颖也是穿着打扮的初级阶段,将衣服的诸多要素与自己的职业特点、文化修养,品行情操结合起来,穿出自己独有的个性,才是穿衣的最高境界。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用最朴素的艺术形式来说出人人心中有,而他人笔下无的普遍的真理,从而在不同的人心里掀起惊涛骇浪般的情感波澜。具有这等力量的艺术作品,必是臻于艺术形式和思想进入化境的艺术精品。

单纯于技巧的诗歌,多矫揉造作之作,专注于思想的点滴顿悟,容易流于简单的哲理说教,如何将最美的心灵之花,用最佳的艺术形式表现,不仅是艺术修养的问题,更与天才的发现分不开,天才与匠人从来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无意拔高《荒废论》这首短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的确被她打动了,阅读的疲劳,常常在无意中被醍醐灌顶般的惊醒,精神为之一振。

四月,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一个充满着诡秘和死亡气息的月份,让我想起了“最残忍的是四月/ 死地里长出紫丁香/混合着记忆和热望/以春雨刺激迟钝的根”,《荒原》中那种生与死的强烈对比,总是让我对这个时刻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

很显然,将《荒废论》强行植入艾略特的诗行是勉强的,也是不道德的,但非要强行这样解读,也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作者在死亡的阴影中嗅到了生殖的气息,在荒凉的废墟里发现了黄金。

诗歌很短,但跨度却很大。诗歌从四月出发,直抵季节的最深处。“四月荒废了,很快就是五月”,看似随意的一笔,其实就为整首诗歌蓄足了能量,再往后看“六月,七月,/八九月,十一二月。”这样的排列组合让第一句更像是一句闲笔或者废话。必须声明的是,废话的艺术和艺术的废话不是简单的辩证关系,艺术的废话是小聪明,而废话的艺术则是大智慧,显然,“四月荒废了,很快就是五月”不属于前者。

再来看“六月,七月,/八九月,十一二月”这两句,由单独的强调到最后的一口气说出,让上句的“很快”就得到了印证。朱自清先生在24岁时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匆匆》,从吕小春秋的这两句诗中,让我听到了时间流淌过心灵时的淙淙声响和看见时间走过我们身体时急急匆匆的样子。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的那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古人论诗,有“抛砖引玉”之说。这里,吕小春秋虽然抛的不是砖,但她总没有把一块公认的玉变成一块砖头,而且将最容易落入俗套的惜时劝勉之意赋予新的内涵,这才是她的非凡之处。

诗歌的前三句让我想起了鲁迅《社戏》中的一段话,这里就不再引用了,大意是,小孩子们看社戏时,喜欢武打戏,而对旦角的说唱是最不耐烦的,恰是这段,鲁迅用相当嗦的语言,从九点开始,九点半,九点半到十点,再到十一点,十一点十分。。。。。。说实话,那时,对鲁迅从心里特不服气,因为这样流水账的东西,我也会写。现在看来,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能用语言本身揭示最简单的真理,惟妙惟肖的刻画的儿童的心理活动。除此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更好的艺术表达方式。

如果说诗的前三行蓄足了马力,那么诗的最后两句几可用射出去的箭,甚至可以说是出膛的子弹来形容。“一个声音说:没错,万顷黄金都是用来荒废的。/一个声音说:不,应当从黄金中提取永恒之物”。开弓没有回头箭,射出去的子弹能不能折身回来,现实中没人能办的到,但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正因为她有这种能力。所以才有这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

我向来讨厌将一首诗歌拆开来分析或者化验的学究做法,不惮我的揣测,有没有一个诗人写诗要拟好提纲或者确定了艺术形式进行填鸭式的写作,但我敢肯定的是,真正打动人的诗歌,大多数都是一气呵成,或者在写作中进行的一种探索和新的发现,预设的艺术效果往往会在写作中落空。

没有艺术,才是最大的艺术,鲁迅先生的白描技法,充分的让我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不薄古人厚今人,我想说的是,吕小春秋的这首《荒废论》同样的伟大。

 

附:《荒废论》

吕小春秋

 

四月荒废了,很快就是五月

六月,七月,

八九月,十一二月。

一个声音说:没错,万顷黄金都是用来荒废的。

一个声音说:不,应当从黄金中提取永恒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