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读诗
(2010-02-01 09:23:42)
标签:
诗歌网络批评建设生态李天琪杂谈 |
我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网络为诗歌做一些真正有建设性的贡献,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自由发表和一团和气的你吹我捧的层面上。
因为现在网上手淫的人多,而从别人身上寻找快乐的人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更是对诗歌生态和伦理的颠覆!
网络诗歌,自由下的蛋
距离年关还有一段时间,手机里,邮箱里已充满了各种祝福的信息,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有。这年月,说好话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让人有些腻歪。
大同世界,和谐社会,我们的生活多美好啊!这虽不是什么极乐世界,但也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吗?
不知什么原因,我却越来越觉得无味甚至无趣了。在这个连腐烂都带着一股甜味的时刻,真想挨一顿暴揍,借用台湾一句时髦话,就是欠扁。
我生本贱,被扁也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像我这样渴望被扁的人却不多见,于是容易引起一些人的猜疑。
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发了篇《诗歌网络化,让大师现身至少要推迟50年》的博文,有人认为是急功近利的噱头之作,好在仍然有个别博友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博友江南秋水为此专门撰文予以回应。
和我一样,在线写作的硬伤虽清晰可见,批评的语气也是轻轻的鞭抽,但对于我来说却是莫大安慰和鼓励。好话听多了,异见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事实上,与纸质媒介之于诗歌重要性相比,我更看重网络这个平台的。我想这点并不需要我在这里聒噪。
我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网络为诗歌做一些真正有建设性的贡献,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自由发表和一团和气的你吹我捧的层面上。
另外有博友指出,我说的诗歌网络化,让大师现身至少要推迟50年,是武断,没有根据。我从没否认现在没有大师,当然是不是大师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而是需要历史的检验,北京的那些文学生死判官说了也不算,荣誉与成就从来就是两码事。
没有人因为胡适的《尝试集》而否定它的开创性,也没有人因为郭沫若是太阳下燃烧的蜡烛而否认《女神》的伟大,50年是个泛指,是不是经典,时间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网络上好诗很多,但无病呻吟者也不少,严肃的诗歌写作,混杂在明星式的表演当中,诗人被脸谱化,写作更像是一场文字娱乐和狂欢。
泥沙俱下的写作和自顾不暇的阅读,个人小圈子意识的营造和网络讨好式的批评,无助于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地里有杂草,为什么不除,思想里有秕谷,为什么宝爱?
因为现在网上手淫的人多,而从别人身上寻找快乐的人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更是对诗歌生态和伦理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