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震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能大受欢迎?
(2016-11-04 17:10:13)
为什么刘震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能大受欢迎?
文/姜诗华
11月对电影市场来说本是平淡的时节,国庆喧嚣已过,圣诞贺岁尚且遥远。敢于在这个时间段拍片上映的,手里自然是有几把刷子的。今年的11月电影市场,有两部作品都取材于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部《一句顶一万句》,一部《我不是潘金莲》。当然之前还有刘震云的《手机》、《温故一九四二》等都颇受关注欢迎,那么,为什么刘震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能大受欢迎呢?
一:刘震云善于写“小人物”,更容易引发共鸣。
无论是《一句顶一万句》中的牛爱国,还是《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都是这个社会中的小人物,牛爱国是一个被妻子身心出轨,经历婚姻中所有的欺骗和忍耐,但为了自己和女儿忍痛扛下来的底层修鞋匠。忍还是不忍,他一直在痛苦中纠结。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曾经为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得失纠结过,甚至正在纠结?李雪莲则是被前夫语言侮辱过的农村妇女,李雪莲的前夫骂李雪莲是“潘金莲”,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李雪莲告了二十年。这让人想起另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生活在底层中的我们,不是所有的得失都看得无比洒脱,李雪莲的遭遇尽管连家庭暴力都算不上,但底层人物中那种朦胧的,甚至是顽强的法律维权意识确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的。不是吗?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人物也有尊严。所以,这是刘震云笔下的“小人物”,经过电影导演的艺术化处理,才更容易引发共鸣。而人物性格特质,已经深深的嵌入在原来的文学作品中了。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温故一九四二》写的是大场面,没错,大场面中,东家和佃户的逃亡经历才是主线,他们同样是活生生的小人物。当然,最后都饿死了。
二:刘震云的作品诙谐且引人发笑。
现在任何的艺术形式仅采用空泛的说教式,恐怕已经没有市场了。刘震云的作品不像莫言,人物性格的暗喻较为夸张。刘震云的描写则是诙谐、轻松式的。刘震云的经典语录散落在其作品中,引人发笑。现摘录几条:
01、不丢人现眼的叫选美,丢人现眼的叫选秀。
02、不可掌控是生活的一种常态,生活因此拧巴和啼笑皆非。
03、草原是那宽银幕电影,北京就是这电视屏幕,人得缩着活。
简简单单的数语,既轻松诙谐,又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就拿即将上映的《一句顶一万句》来说,刘震云亲自担当编剧,延续了一贯的幽默风格:““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等戳心台词赢得观众喜爱,被评价为“一句惊醒梦中人”。
三:刘震云的作品叩问人心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时常牵着一头牛,这不仅表达了李雪莲的村妇身份,更寓意着李雪莲本人的性格特征,看似温顺,但一旦受到伤害,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像牛似的,一根筋走到底。不过,从另一种角度说,愚民或是顺民是很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这也算是以李雪莲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公民意识的觉醒吧。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则更多的表达了牛爱国本人的内心挣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都有如刀刃般锋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使然,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围绕牛爱国发现妻子出轨,想要“借刀杀人”而展开,经过一系列内心斗争之后,最终选择“放下刀刃”。戏里戏外,这其中叩问人心深处,也不难发现自己的影子。
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刘震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能大受欢迎,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