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

(2025-03-20 16:29:10)

湖南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

 

   

 

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时间最早的达12500年,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在湖南2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

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永州道县王蟾岩125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洞庭湖区澧县八十8500年数万粒栽培稻谷澧县彭头山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茶陵独岭坳70006500年的稻作遗存,杂交水稻诞生地——安江农校一江之隔处有7600年前的高庙农耕文化遗址,这些考古发现为改写“中国稻作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进的”定论提供了物证。

二、“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和舜帝安葬之地在湖南,他们都是农耕文化杰出代表

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国远古农业发明者,被尊为农业之神。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神农氏葬于炎陵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塘田乡鹿原坡。舜帝“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而治天下之民”。舜“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陵在永州市宁远县。湖南境内很多地方都有炎帝、舜帝活动过的传说和史籍记载。

三、从“天降嘉禾”到湖南至今仍保有成片“野生稻”,说明湖南具有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

湖南郴州市嘉禾县之名,来自“天降嘉种”、“天降嘉禾”的传说与记载。《嘉禾县学记》载:“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衡湘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栽培稻的祖先是野生稻,只有存在野生稻的地区,当地民族才有可能把它培育为栽培稻。距道县玉蟾岩不远的江永县至今仍有成片的野生稻。距炎帝陵不远的茶陵尧水乡艾里村,1981年发现有成片野生稻。耒阳、永兴等地称野生稻为“野禾”,自古也有“野禾”存在。

四、湖南耒阳是“神农创耒”的地方,“神农创耒”用牛耕是世界农业文明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件

《易·系辞下》:“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吕,柔木为耒,耒耨之利,兼取诸益”。耒吕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耒吕是农具的总称。据对古文献考证,神农创耒和教民耕种的记栽达20多处。耒阳是全国唯一以“耒”字为名的县级市。

五、今天的湖南人正在描绘明天的稻作文化历史画卷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水稻大省,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中国是世界的稻谷生产大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4%,多年来湖南稻谷产量均占全国的13%以上。

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育成杂交稻和超级稻,再用野生稻与杂交超级稻远缘杂交而形成不需每年栽种的超级优质稻,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水稻栽培历史上的三次革命。作为世界稻作最早发源地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在地的湖南,有能力、有条件在水稻栽培史上第三次稻作革命中再创辉煌。

 

(本文是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副厅级研究员,经济学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