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对后备干部工作的要求
(2025-02-10 11:34:01)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对后备干部工作的要求
郭 辉 东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强烈冲击之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当主角,同时,新兴的有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等。这场技术革命规模之大、涉猎之广、门类之多、发展之快,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新的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深刻影响,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和作风,从而改变过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新的时代精神在运行着,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正闯入我们的生活大门,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将进入一个理想的新时代。
本文力图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所产生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新技术革命对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而探讨后备干部工作的对策。
一、新的时代需要而且能够产生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那个历史时代的人物特征。每当社会有一种需要,如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思想的、道德的、科学的、技术的、教育的和文化艺术的等等需要,那么就会在这方面涌现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比如,在历史变动的转折时期,可以造就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炮火粉飞的战争年代,能使不少军事家应运而彺;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会带来科技、经济、管理等人才的成团崛起。正如马克思曾经引用爱尔维修的话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50页)。
关于未来一代新人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时,早就作了原则的刻画。恩格斯在1847年所奢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曾科学地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的“全新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页)在1878年所奢的《反杜林论》中又说:“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列宁在1920年也曾指出:未来社会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列宁选集》第4卷第205页)革命导师的科学预见和新技术革命带 来的影响预示。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理想的新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多才型和多产型的人才会大量涌现,未来的一代新人将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高度的智能水平,体脑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根据人类与自然,与社会斗争的需要。步着人类自身进化的路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加速了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过程。
在当代,物质、能量、信息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物质与人类提供材料,能量向人类提供动力,信息向人类奉献知识和智慧。信息科学的兴起,大大改变了整个科学的结构、内容和方向。改变了科学发展的图景和科学思维的方式,以解放人类体力劳动为目标的传统科学,将让位于以解放体力和智力劳动为目标的现代科学。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必能向人类提供大量更加先进、更加高效的手段。来改善人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信息革命的直接目标和必然结果,正是要扩展和延长人类的信息功能,包括取得信息(感觉器官)、传递信息(神经系统)和处理信息(思维器官)的功能,特别是扩展思维器官处理信息的功能(即智力功能)。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发生一个大的飞跃。信息科学的发展,已改变人们的时空尺度观念。从时间角度看,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几秒钟之内就能洞察全世界的行情,以便作出果断的决策;从空间角度看,已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使世界变得更大了;另一方面又使远隔万里、天涯海角的人们犹如近在咫尺,使人感到世界变小了。现代信息已大大超出人类的感官范围,小到其尺度为10-16厘米的粒子层次,大到上百亿光年的广阔宇宙,向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前沿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发展。
伟大的斗争造就伟大的人才,现代社会必将造就出一代新人,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而且能够造就成千上万的政治家、经济家、科学家、文学家、管理学家、教授、工程师等又红又专的专门家,以及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他们必将是世界文明精神于一炉,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
二、新的时代对后备干部个人素质及其群体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智取胜,才能在竞争中后来居上
在当代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焦点,已从争夺市场、资金、设备、技术转向争夺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已成为当前时代的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省份,能否兴旺发达,或者说,一个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民族或省份,能否后来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以智取胜已是当前世界大竞争的必然。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智力开发,把开发人的智力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开发智力,对微观的单个的人而言,就是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使人早日成为高质量的人才,通过教育和训练,尽量开发人脑神经细胞的潜在能力,提高人的洞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形成具有适应性、协调性、进攻性和独创性的最佳智能结构,培养出基础宽厚、适应性大、综合能力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宏观而言,就是要开辟多种渠道,舍得智力投资,大力培养一代新人,使更多的人走上成才之路,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础,兴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要根据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九十年代以至二十一世纪初对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胜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二)以质取胜,才能在迎接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外,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在于单个后备干部是否具有高质量、高水平。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这就要求后备干部应具有良好的素质:
1、具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事业,能按照党中央规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他们集专才通才于一身,对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广泛的涉猎,在专业知识雄厚扎实的基础上,在其它领域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能掌握一、二门外语。
3、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见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活。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享,对突然事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气质,勇敢坚韧,信念坚定,襟怀坦白,公正诚实,豪迈无私,踏实肯干,谦让和蔼,宽以待人,举止端庄,自尊自重,情绪适度,刚柔相济,通情达理,文明礼貌,具有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刻苦精神,一丝不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
5、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敢于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瞻远瞩。深谋远谋,思考和处理问题既能从全局、从长远出发,又能从实际出发,善于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复杂问题,他们不受狭隘的意识所束缚,不为小事小利所纠缠,不能容忍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
6、富有创新精神,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敢冒风险,不唯书,不唯上,有主见,有创见,能见人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不能容忍因循守旧、甘居中游和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能创造独具风格的工作效率、速度、作风、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
7、具有健壮的体魄,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体魄强壮,有耐力,有干劲,有朝气,能胜任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上述后备干部所应具备品德、智能要素、知识结构和身体条件,是一个理想的结构模式,实际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必然有长处,也有短处,各人的知识储备、智能要素、身体状况和思想品德是不同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也不尽相同,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只能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寻求并建立顺应时代要求的最佳结构模式。
(三)要有一个合理的后备干部群众结构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知识广博、门类齐全、纵横交错、序列繁杂多变的社会活动,加上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呈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大量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仅自然科学各门类已有二千六百多个,大规模的社会信息流是任何人都无法全部接受的,精通一切的人是没有的,任何杰出的人才都不可能全知全能,为了顺利实现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任务,必然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合理的后备干部群体结构。一般而言,这个群体结构至少有下列四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
1、专业群体结构:应将主要专业和辅助专业的人才配备齐全,工、农、经、贸、理(论)、科、文、教门门俱全,克服重理轻文,重工轻农、重科轻商、重硬科学轻软科学的倾向,将各专业按合理的比例,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发挥最佳效应的专业群体结构。
2、年龄群体结构:社会是由老、中、青等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不同的年龄既有不同的智力,也有不同的职能,在后备干部年龄群体结构中,应是一个具有合理比例的梯形结构,并使之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
3、智能群体结构,应由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人,高度组织能力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和有总揽全局的“帅才”,独挡一面的“将才”、足智多谋的“相才”、冲锋陷孟的“车、马、卒”。形成一个成龙配套的有机整体,初级、中级、高级知识水平的人也应有合理的比例,才能形成一个正三角的稳态结构。
4、素质群体结构:广义的素质包括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质、风度。心理学把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在一个完整的人才群体结构中,素质应是互相协调和互相补充的,使之配合默契、融洽相处。
以上谈的后备干部群体结构是一般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特征,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任务和职责,组成比较合理的群体结构,虽然这些后备干部不可能在选入第三梯队时就在一个群体结构之中,但这个无形结构一旦成为有形结构的时候,就会达到“整体大于它各个部分的总和”的效果。
三、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努力开创后备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看到长远,立足湖南,立足当前,看到全国以及全世界五年、十年、二十年的需要,也要预测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变化。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尽早抓紧做好干部准备工作。在此,仅对如何开创后备干部工作的新局面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要创造开放的社会环境,促使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近代的湖南,人才群起,究其原因,开放的社会环境乃是人才群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以前的湖南,是一个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交通不便、思想保守的闭塞之地。戊戌维新前,湖南是新旧斗争最尖锐的地方之一。在谭嗣同等维新志士的努力下,湖南省出现了“人人皆言平等”、“视听一新”的勃勃生机,成了全国新政最出色、最富有朝气的省份,连当时的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与徐仁铸等地方官吏,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说守“湖南以守旧南天下”的梁启超,这时也赞扬湖南“全省风气大开”,北伐战争时期,广东成了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湖南既是广东的大后方,又是北伐的前哨阵地和主要战场。“五四”运动以后,在湘江两岸到处奔腾。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正确口号,而且在了解西方和日本的过程中,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魏源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度”的口号。陈天华曾提出“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的主张。曾国藩、左宗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郭嵩焘、曾纪泽首先出使英国、法国和俄国,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这一段时间里,湖南到日本留学或避难的历史名人达27人,占同期全国历史名人赴日总数149人的18%。1919年到1920年,全国各地去法国勤工俭学的约1600人,湖南就有300多人,留法人数是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探求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过程中,湖南人“贯通今古,融合中西”的学习精神也是世人敬佩的。
由于近代的湖南有一个利于人才成长的开放的社会条件,加上湖南近代的英杰出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人才群起局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涌现了魏源、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等杰出人物。“五四”运动以后的60多年,湖南涌现了200多名杰出人物,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有之,叱诧风云的军事家有之,蜚声中外的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有之,真可谓人才济济,灿若群星。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胡耀邦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这一大批杰出人物的涌现,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也为湖南增添了光彩,这是值得湖南人民引为自豪的。
由此可见,一种新思潮的产生,一代新人的崛起,没有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是不行的,闭塞的社会环境,沉闷的学术空气,压制民主的行政干予,既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在今天,我们要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新观点、新学派、新人物有争鸣的场所,造成一个百花吐艳,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要破除陈腐观念,不拘一格选用非常之人。
兴业之本,唯在用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建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当前,选拔后备干部的思想障碍主要是封建宗族观念,宗派观念以及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陈腐观念的影响。要把那些有真才之学,富有竞争能力的佼佼者选拔上来,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不”:
一不任人唯亲。用人分亲疏。搞裙带关系,是用人之大忌。这种现象虽为数不多,都影响极坏。党中央一再要求各级党委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但有的人却我行我素,不讲党性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凭个人好恶、恩怨取人,或以对自己有利无利为尺度用人,或从封建的宗族观念和宗派观念出发选人,为提拔任用子女、亲友走后门。拿职位送人情、搞交易、搞用人看宗派,晋升凭靠山、调动拉关系,安人搞裙带的不正风气,此风不刹,选贤任能从何谈起。
二不任人唯顺。所谓顺者,实际是指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墨守陈规、四平八稳、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平庸之辈;一种是处事圆滑、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吹吹拍拍的奸滑之徒。这两种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对上级都比较顺从。而有的人本身也是平庸之辈,就出现了宁用庸才(或奴力),也不用人才的情况,使能者、贤者不在其位。
三不任人唯全。求全责备,以小疵盖能人,是当前影响一些“成绩显著、缺点突出”的有用之才得不到任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黄金无足色,白玉有微瑕”。合围之不,亦有腐烂之处,这是天之生物的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才非天生,怎能尽善尽美。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过:“论大功者不寻小过,举大美者不疵其瑕”。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应用春长,避其短,正如陈云同志说的那样“发挥长处是克服短处的最好的办法”,即使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们知错改错,就应向他们敞开报国之门。
四不论资排辈。用人讲资历、按辈份。是影响一些奋发有为的年青人得不到重用的一个原因。人生有尽,而且还有一个创造力最佳的年龄峰值区,错过时机就无法挽回。世之良才天不永,可用之才宜早用。据湖南省烈士塔展出的79名烈士的简历统计,他们牺牲的平均年龄只30.9岁,谭嗣同、蔡和森、向警予、郭亮、邓中夏、夏明翰、黄公略等56人牺牲时都在35岁以下,占烈士总数的70.9%,他们在而立之年就为社会作出了大的贡献,并留名千古,试看今日之湖南,30岁的年轻人有多少能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因此,选拔起用干部的时候,应不以名望、地位论人,而要以真才实学取人。
五不徒有其名,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把那些思想政治路线端正,作风正派,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的干部选进第三梯队。但有的单位却片面加以理解,把一些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的人选进第三梯队或提到领导岗位当陪衬、做花瓶、装璜门面,搞得上下左右哭笑不得,弄得本人郁郁寡欢。甚至把那些治学有方,当官无术的学者选来当领导,实为可惜之举。因此,选用人才,一定要因人制宜,因才施用,不能片面地只看文凭,只看年龄或照顾某方面的代表,而应看实际水平,才能使能者在其位,谋其政。
汉代的司马相如说过:“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立大功创大业的时代,要建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只要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胆,识才于无名之时,善于发现和扶持破土而出的新苗,象体育比赛那样,以才排辈,大胆启用敢作敢为的开拓型人才,湖南这块土地就会涌现大批非常之人,并创造振兴湖南的非常之功。
3、要采用科学方法,搞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选择、培养、考核、使用干部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要求。当前可采用的有:
一要使“伯乐”制度化,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使伯乐常有常在,就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发现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包括荐举、选举、招聘、考试、委任等等。
二要借用科学实验的程序和方法,对干部进行定向培养。科学实验是为达到某一目标,在一定条件下有计划的试验活动。在后备干部工作中,不妨借用此法,抓住刚一露头的好苗子,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有计划的定向培养。这种试验可分为单个人才定期定向培养试验和人才群体功能综合效应试验两种,各类人才可以象体育、文艺人才,从小就有计划地从严培养,并进行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组合试验。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今天这个太平盛世里,应人为地创造“逆境”,使后备干部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强健体魄,增长才干。
三要采用考核干部的科学方法。目前进行的民意测验、民主评议,领导或有关部门审定的办法,缺乏硬指标,主观随意性大,因此,对干部的德、才、识、学和工作成绩,应列出若干个项目,从干部的全部历史、工作实绩、为人、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气质、性格等等方面作出综合测评。
四、要建立人才信息库。电子计算机,特别是微电脑的应用,为建立人才信息库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应将各类人才和后备干部的有关情况,分类存储起来。选择时就可以多中选一、优中选优,避免选拔干部的突击性。
五要按照能级原理使用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千千万万。人的能力千差万别;岗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只有运用能级原理,根据各人的才能量才录用,把他放到适当的岗位,使之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职、获其荣、惩其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1)《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2)《新技术革命》,张启人,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科委印;
(3)《大趋势》,(美)约翰·奈斯比特著;
(4)《社会管理中的人》,(苏)阿法纳西耶夫著;
(5)《人才学概论》,叶忠海等著;
(6)《人才研究与交流》若干期,中国人才研究会编;
(7)《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陈念文、李弘堤、郭辉东、屈新、陈文化;
(8)《试析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的原因》,郭辉东。
(此文是作者一九八六年三月召开的湖南省第三梯队建设理论讨论会交流论文的两篇之一,编入湖南省第三梯队建设理论讨论会论文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年2月10日校核 7958字。万化境博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