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亍代拟请江主席题写“舜帝陵”碑名的情况说明
(2025-01-30 20:45:07)关于代拟请江主席题写
“舜帝陵”碑名的情况说明
关于给“舜帝陵”题写碑名的请求
一、舜葬九疑是不容争辩的史实
舜葬九疑,有诸多典籍记载,有夏代特别是秦汉以来有关祭祀资料相印证,考古发现也不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1)诸多典籍记载舜确葬九疑。太史公司马迁经过大量史籍考证和实地“窥九疑”考察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认定: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即今湖南永州市,汉时为零陵郡,舜陵就在该市宁远县九疑山。舜葬九疑的记载,先于司马迁的有《礼记·檀弓》“舜葬九疑苍梧之野”和《山海经》“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等记载。
(2)早期地方志书对舜葬九疑及舜庙变迁情况均有明确记载。唐代思想家元结任道州剌史时曾奏报朝廷:“谨按地图,舜陵在九疑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何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年)“复立庙于玉王官岩下”。清人吴祖传在其所修的《九疑山志》中说:“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土坛犹存。秦时迁于九疑山中,立于玉王官岩前百步。洪武四年(公元137年)翰林编修雷燧奉旨祭祀,迁入舜源峰下。”《宁远县志》与上述说法也是一致的:“舜宫,在大阳溪,三代时祀舜处”,“舜祠,在舜峰下,玉王官岩前,秦汉祀舜之处。其龟趺文础磊磊犹存。”
(3)考古发现为舜葬九疑提供了有力证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世界第一张帛书《地形图》,按现代科学方法测定,对舜帝陵位置,方向的标志与秦汉舜庙遗址完全一致。图中画有紧密并排的九个柱状物,可能是表示九疑山的九个山峰,旁注“帝舜”二字表示了舜庙所在地。马王堆墓主车太侯利苍死于公元前186年,早于司马迁出生年约半个世纪。2002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表明,在玉王官岩前有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古舜帝陵庙遗址,汉代青灰色绳纹板瓦片和魏晋南朝灰黄色瓦片,以及散失于当地的秦砖汉瓦,俯首可拾。今年在隋唐至北宋文化层中又发现来自湖南本土以外的大量建筑构件,其中有众多标明为安徽“歙州斋遣”的筒瓦,说明当时修建舜庙是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国性官方行为。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对舜帝卒地、葬地的另一说法是《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范文澜、郭沫若亦持此说。山西运城以孟子所言和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在鸣条岗所建舜帝陵为依据,近年投巨资修建了占地1778亩的舜帝陵。
二、历代官方和民间都十分重视祭祀舜帝
据史料记载,自夏朝开始,九疑山舜帝陵就作为祭祀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清一统志》说,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汉武帝也曾望九疑而祭舜。自唐至明清,祭祀成为朝廷定制。唐玄宗曾派宰相张九龄赴九疑祭舜。明太祖朱元璋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祭舜。明清年间,朝廷多次派员祭舜,其中康熙朝有8次,乾隆朝有12次。1940年湖南政府主席薛岳亦派员祭祀。
民间对舜帝的祭祀也很盛行,屈原、蔡邕、李白、杜甫、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杜牧、温庭筠、梅尧臣、苏轼、陆游、朱熹、徐霞客、王夫之等历代名人或用诗文或亲自前往舜帝陵参与祭祀。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王乘风下翠微”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更使九疑山和舜帝名扬天下。
三、弘扬舜帝道德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舜帝的德政是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块不朽丰碑,舜帝的人格和功业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尚书》称:“德自舜明”。《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人们曾以“尧天舜日”来称道舜帝的“贤明之治”。
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舜帝后裔共有40多个姓氏,直系后裔有陈、王、胡、孙、姚、虞、田、袁、车、陆10姓,人数已达2.6亿之众,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港、澳、台和美国、东南亚各国为多,舜裔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2年,根据陈立夫先生倡议,在台湾发起成立“世界至孝笃亲总会”,1985年更名为“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至今已召开17届国际大会。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海外同胞热切期盼“舜帝陵”所在地能高举舜文化的旗帜,进一步弘扬舜帝精神,加强海内外舜帝后裔的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5年1月30日复核2988字。新浪网郭辉东万化境博客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