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洞庭湖综合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
(2025-01-26 08:51:19)把洞庭湖综合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
郭 辉 东
“十五”期间,是长江中游和洞庭湖走向较高标准防洪阶段的时期。本文着重探讨“十五”期间至2030年洞庭湖的综合治理问题,即如何把洞庭湖综合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的问题。
一、洞庭湖综合治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洞庭湖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之乡,犹如一块璀璨生辉的美玉,镶嵌在黄金水道长江的中游。纯湖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湖北3580平方公里。洞庭湖年均径流量3204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水文情况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频繁的洪涝灾害使其成为长江心腹之患。因此,洞庭湖既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也是一块水患频发的险地。说它是块宝地,在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以来一直是我国著名粮棉生产基地。湖南省洞庭湖区受堤垸保护面积1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人口1000余万。据统计,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3,棉花占全省7/8,油料和水产品占全省1/2,麻类、芦苇、湘莲、生猪、家禽等农产品产量也颇具规模。
说它是块险地,在于这里处于特殊地理环境之中,既是长江最大的调蓄湖泊,又是最大的沉沙池。蜿蜒于两湖平原的荆江河段,汛期江面高于两岸垸田6-12米,防洪局面日趋严峻。长江中游城陵矶以上最大洪水来量可达lO万立方米/秒以上,而下荆江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才可通过6万立方米/秒,洞庭湖每年要调蓄长江约1000亿立方米的水,并淤积0.8亿—1亿立方米泥沙。若遇1954年型洪水,需要洞庭湖调蓄洪水160亿立方米。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和荆江四口南流局面形成以后,洞庭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公元276年至1542年大洪灾平均间隔80年,1543年至1851年平均间隔20年,1852年至本世纪70年代每5年一次,80年代每3-4年一次,90年代却发生大洪灾7次。而且出现了雨量不大洪水大,洪量不大水位高的局面。1998年螺山最大下泄量为64000立方米/秒,比1954年78000立方米/秒少14800立方米/秒,而水位却达34.95米,比1954年高出1.78米。
由于洪水夹带泥沙造成的淤积和过度围垦,洞庭湖洪水期天然湖泊面积由1825年6000平方公里,1949年4350平方公里,1978年2691平方公里,缩减到1995年2625平方公里,由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位。昔日八百里洞庭的大湖景观,已被大片圩垸遍布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东洞庭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天然湖泊洪水期蓄水容积已由1949年293亿立方米减到1978年174亿立方米。按1972年2月12日卫星照片计算,洞庭湖枯水期水面仅645平方公里,已经成为一个冬陆夏水的季节性湖泊。
洞庭湖在调蓄洪水时可发挥“胃”的作用,调节生态环境时可发挥“肾”的作用。如果这个“胃”’和“肾”的功能遭到破坏,长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就会恶化。
对湖南而言,有洞庭湖这样一个天然大湖泊,确实是令人羡慕的天赐地设之福。但是,如果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和过度围垦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久的将来洞庭湖就可能在地球上消失;如果人们把洞庭湖这个“聚宝盆”当作藏污纳垢的“垃圾桶”,留给子孙的将是灾难性一湖脏水。由此可见,搞好洞庭湖综合治理,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战略任务。
二、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进入新阶段已具备前提条件
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进入新阶段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是对洞庭湖水患进行根本性治理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洞庭湖突出的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繁,泥沙淤积加剧,安全设施薄弱,血吸虫病回升,群众负担沉重。90年代连年水灾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患不除,民无宁日。大力拯救洞庭湖,加速治理洞庭湖,已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洞庭湖综合治理指明了正确方向。洞庭湖治理,牵动着中南海几代领导人的心。毛泽东、周恩来十分重视长江和洞庭湖治理,毛泽东提出过修建三峡水库使长江防洪“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设想,周恩来作过“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的题词,对长江治理规划提出过“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原则。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多次考察洞庭湖,将洞庭湖列入全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规划的重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应当坚持“综合治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方针和“南北兼顾,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工作方针,把治山治江治湖治库结合起来,从湖区、四水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研究提出根治措施,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中游梯级建库拦洪,下游进行清淤、疏浚、固堤,努力做好除害、消灾、兴利工作。
三是三峡水库的修建为长江中游和洞庭湖走向较高防洪阶段提供了前提条件。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以大量拦蓄洪水并卓有成效地调节洪峰,部分替代洞庭湖的防洪功能,基本解决荆江河段lOO年至1000年一遇洪水的威胁,这就为根治洞庭湖水患提供了前提条件。三峡工程建成后,并不意味着长江中游防洪工作的完成,而是一个较高标准防洪阶段的开始。
四是建国50年治湖成就为根治洞庭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国以来,洞庭湖治理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特别是通过1986--1995年一期治理工程和1996年开始的二期治理工程,洞庭湖抵御洪水的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二期治理包括堤垸加固、河道整治、城市防洪、水利结合灭螺等7个项目,工程总投资60亿元。
三、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力争洞庭湖综合治理取得新的成绩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洞庭湖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四水建库、四口建闸、洪道规范化和蓄洪区安全建设四个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前,先搞二期综合治理,同时加紧进行四口建闸的可行性研究。2003年三峡水库第一批机组发电以后,应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湖南与湖北两省一起争取中央的支持,对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的分期分批全面治理。经过若干年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加上湖底构造沉降,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可望达到4300平方公里左右,有可能再次成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
洞庭湖综合治理分为近期规划(2005年三峡工程防洪生效前)和远景规划(2006年至2030年三峡工程正常运行初期)两个阶段实施,工程投资150.18亿元,其中湖南134.76亿元。其次是洞庭湖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静态投资52.85亿元。
“十五”期间,要努力完成分期治理预定目标,以防洪防涝为主,兼顾灌溉、洪水、航运、水产、环境保护和血吸虫病防治。当务之急是加快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保障蓄滞洪区16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工程有:继续加高加固堤防,电排设施更新改造,三口、四水和汩罗江、新墙河等九条洪道以及东、南、西洞庭湖洪道疏挖拓宽,加速安全设施和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有计划地放淤抬田,水土保持、水域污染防治、血吸虫病防治以及城市防洪和株洲至湘潭、长沙沿湘江风光带建设及长沙湘江枢纽兴建,还要搞好病险水库除险。
在“十五”及2030年以前,可选择进行的重点工程有:(1) 合理堵支并流,对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系适当堵闭一些分支岔道,缩短防洪堤线;(2)新开南北分洪道,改变三口与四水顶托而造成的水系紊乱局面;(3)加固湖南境内163公里长江干流堤防,解除大堤崩岸隐患,使之成为防洪与交通两利的江堤;(4)四水及其支流继续按规划修建防洪水厍,搞好梯级开发,兴建或扩建江垭、皂市、宜冲桥、贺龙、敷溪口、涔天河水库,争取广西和贵州支持配合,修建犬木塘、三板溪水库;(5)拓宽挖深湘阴至长沙的主航道,实现1000吨级大船由上海直航长沙;(6)加速修建岳阳君山洞庭湖大桥和沅江至茅草街过湖大桥,沟通洞庭湖内部及其与湘北、湘中的联系;(7)在长江通湖的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扩大重建)建立控制闸门;(8)在“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裁弯取直、疏浚河道及主泓南移;(9)扩展和巯浚城陵矶下游河道以利行洪;(10)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使古老的湘桂运河重新焕发昔日的光彩。
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湖区的经济开发要有水乡特色,按照水域水陆洲模式”、小桥流水的“苏州模式”或“威尼斯模式”以及小水收大水丢的“分洪区模式”。对流域的治理开发,可参照美国田纳西州的经验,对航道、发电、灌溉、生态、旅游、娱乐休闲、房地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对泥沙的处理,要继续加大挖泥船的清淤力度,并探讨肥沃泥士综合利用与商品化的新路子,使其在新辟耕地、改良土壤、绿化城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多为患,水少为忧。面对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和世界性水危机的局面,洞庭湖水系若能常年保有几百亿立方米良好水质的淡水资源,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的洞庭湖是个什么模样?学术界有三种预测: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正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构造运动带来的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近期内不会消亡;三是如果淤积与沉降的大致情况基本相等,洞庭湖就能保持现状。一切预言都有待证实。但是,只要我们实行大胆的改革、开放、开发、保护的措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人口、环境、资源、发展等因素,处理好空间协调性与时间有序性的关系,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曾经是“遥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湖南,在下一个千年文明里必将呈现“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丽景象。
(本文原载 2000年湖南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