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运河历史作用与连通长江珠江水运网络现实意义

湘桂运河历史作用与连通
长江珠江水运网络现实意义
湖南省政府参事
一、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又称湘桂运河,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为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过不朽贡献。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在九年时间内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毕,四海一。为了秦帝国的安全和更大的版图,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匈奴和岭南百越,提出了北筑长城以防匈奴,南凿灵渠以攻百越的设想。当时匈奴骑兵经常侵扰北方边界,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征伐匈奴和修筑长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以屠睢为主帅率50万大军分五路对百越发动了大规模军事征服活动。一路驻扎江西余干,一路扼守江西南野,一路经湟溪占番禺(今广州),一路占据湘桂边界九嶷要塞(即江永龙虎关),一路守广西镡成之岭(今越城岭,古镡成在今黔阳县西)。前三路都进展顺利,但在九嶷和镡成出现了山河为之变色的惨裂厮杀,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主帅阵亡。
秦军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下令监御史禄率军卒开凿沟通南北水道的灵渠,以扭转军力不足、给养不断的局面。史禄在广西兴安县距湘水不到3里的铁炉村开凿一条长34公里、宽18米的河道,奇迹般地把流经此地的漓水和湘水相接。灵渠耗时两年多修成,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大船可直通岭南,便利的灌溉也促进了农业发展,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顺利进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令智勇双全的大将任嚣为主帅,率领河北正定人赵佗等楼船之士再度大攻百越。强大的秦军兵分三路南进,一路过大庾岭下浈水;一路过骑田岭下连江;一路过萌渚岭下贺江。秦军步步为营,沿路筑城守险,占领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区,平定了百越,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岭南地区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建立了以华夏民族为核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大帝国。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和三将军墓,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智慧和无穷创造力。位于南渠北岸一座明清风格的庭院式建筑——“四贤祠”,供奉着对灵渠建设与维修保护建立殊勋的4位先贤;秦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李渤,唐桂管防御史鱼孟威。
四贤之首的史禄,是灵渠的开创者。他率十万将士凿山修渠,风餐露宿,历经艰难困苦,他与他所开凿的灵渠一样得到了不朽。
伏波将军马援是东汉名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是他留给后世的豪言壮语。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今越南)征侧、征贰秭妹二人起兵叛汉,史称二征起义,攻陷岭南65座城池,朝野震动。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为了打通运输粮草的通道,马援重修灵渠,第二年便平定叛乱。
李渤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任桂管观察使时,大力整修灵渠。唐代鱼孟威《灵渠记》称李渤修灵渠“重为疏引,仍增旧迹,以利舟行。遂铧其堤以扼旁流,陡其门以级直注,且使溯沿,不复稽涩。”李渤不但对灵渠进行了全面的疏浚整治,还在灵渠修建陡门以解决水量不足、行船受阻的问题。一般认为,灵渠陡门创自李渤,是在灵渠上修建陡门的第一人,但也有专家认为,灵渠上的陡门早就有之,只是李渤把它进一步完善而已。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鱼孟威任唐桂管防御史、桂州剌史时,又一次大修灵渠,此役用巨石筑铧堤,加固南渠20公里,同时植大木为陡门,并将陡门增至18座。鱼孟威重修灵渠最主要的功劳,除用巨石加固灵渠堤防外,还大大改进了陡门材料和结构。原来,李渤重修灵渠时,所置陡门为竹木结构,其工作原理是:当船队来到时,先用木杠和竹箔拦住河水,待到水位雍高可以行船时,去箔放舟,十分简便,但效果不很理想。鱼孟威主持修灵渠时,才悉用“坚土排竖”,完善了灵渠的通航设施。鱼孟威著有《灵渠记》,开专门记述灵渠工程之先河,“灵渠”的名称,最早也见于是文。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看,灵渠只是凿通了分水岭,但却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于是灵渠就有了通三江而贯五岭,连湘桂而控岭南的巨大作用。自凿成通航直至1936年9月28日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的水运逐渐让位于铁路和公路交通工具,1956年最后停运。
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2000多年而不怠。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唯一水路通道:从中原可经汉水、长江进入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过灵渠抵漓江,进入珠江水系,可达南海;往西经珠江上源的左右江和红水河可达云贵边境;由珠江支流东江可达福建,由北江可到湖南南部。自隋代开通南北大运河后,广州船只可直抵京城西安、洛阳、开封和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湘漓分流示意图见图1。资料来源:2008年1月31日中国水利报。
图1 :湘漓分流示意图
二、灵巧无如灵渠巧,湘水三分南海流
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谷地中有两条自然河道。当时属于长沙郡的兴安地处五岭山脉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湘水有一小支流名双女井溪,源自兴安城西南柘园附近;漓水支流灵河有一小支流名始安水,源自兴安城北富贵岭和点灯山之间的山谷。由始安水至双女井溪汇入湘水处的距离不足1.5公里,水面差相距仅约6米;两水之间为太史庙山、始安岭、排楼岭等小山岭,这些小分水岭宽300至500米,相对高度只二、三十米。灵渠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兴安城东南2公里处的分水塘筑坝并挖通太史庙山,通过分水铧嘴将湘水分为二股,一股以七分水量沿北渠流入湘水,另一股以三分水量沿南渠引入漓水。其实,“三七”分流只是个大体比例,随着海洋河不同的流量变化,分水比例也随之变化,枯水季节分水比例可能是“四六”或“五五”分流。用拦河大小天平、铧嘴、湘江故道和泄水天平,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灵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渠道由人工渠、开挖天然溪流的半人工渠和整治后的天然河流组成,南渠长33公里,北渠长3.5公里。以弯道减缓坡度,以陡门和堰坝节制用水增加通航水深,以侧向溢流堰分泄洪水保障安全。唐代已建有陡门18座,宋代发展到36座,元明清三代多次维修完善,保证了灵渠航运长期不衰。
南渠分上下两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兴安县北接始安水,长约4.5公里。这一段系凿岩成渠,全部由人工开成,宽度约7-14米,工程比较艰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镇附近接漓江,长约30公里,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宽约10-60米。南渠全长落差29米,河床比降很大,渠道上不设辅助工程,不便舟楫上下。后人推测,为了便于通航,当年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陡门。我国的正式陡门,至迟形成于唐朝,其雏形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修建灵渠时代。陡门又叫斗门,现称船闸,平时关闭,随着舟楫前进而顺序打开,从而减少航行困难。其沿渠陡门是现代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
北渠从大天平向北,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长约3.5公里。北渠经过的地带,是个山间小平原,地面虽然较少沟壑,但坡度偏大。若采用直线渠道,与南渠一样,也会流水过急,不便航行。为了减少渠道比降,建设者采用曲线渠道,形如蛇行,巧妙地用伸长渠的长度,达到减少比降,利于通舟的目的。
灵渠全长不到40公里,是一条小型运河,但因为它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地位却十分重要。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对灵渠构造上的巧夺天工,航运上的舟行便捷,宋人范成大深有感触,曾作诗加以歌颂:“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造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清人彭榕在《铁嘴观流》一诗中赞曰:“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称赞“工程的灵巧无如灵渠巧”。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为奇观”。
三、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可以看出:南岭山脉群山中的低谷走廊,是南北交往的天然孔道,有的可能成为未来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运河河道
水随山行,山脉是水系的分水岭。路是由动物沿着山脉和水系走出来的,路是由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出来的。上古之世,人逐水而居,随水而行,不断往来行走的足迹,逐渐形成了小径似的道路。后来的大路、马路、公路、铁路与运河,都是在这些小路的方向不断开凿发展起来的。
五岭是中国热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由五岭山脉形成的天然屏障,把湖南、江西、福建与广东、广西分隔开来。南岭山脉东西横亘于今湖南、江西以及福建与两广的交界处,向东延伸至闽南。群山之中,或形成低谷走廊,或形成构造断裂盆地,或分水岭较为低矮而不难翻越,遂成为南北交往的天然孔道,也有可能成为湘桂、湘粤、赣粤、闽粤运河的必经走向。
图3:古代五岭交通道路示意图
(1)越城岭道(湘桂道、灵渠)
越城岭道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湖广与广西联系的过岭南北交通干线。从广州出发,沿西江西行,过端州、康州、封州、梧州、富州、昭州,可至桂林,再沿灵渠经永州、衡阳,与桂岭道、骑田岭道相会,若至长安,全长5040里。该线沿途,没有大的险阻,又尽可能地利用水路,所以在五岭西路交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是岭南漕运的主干道。由灵渠维系的湘漓水道,后代屡有修缮。
此道由汉水、长江入湘江,溯湘江至全州。湘桂走廊的北面是越城岭,全州至兴安段地势较低,只有兴安严关乡一段十几里长的旱路。所以,秦朝付出三年的代价使监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北水南合,北舟逾岭”,经兴安县灵渠入漓江,顺流南下入西江,中原人从此可以荡舟岭南。
(2)萌渚岭道(桂岭道、谢沐关道)
此道沿湘江上溯至湖南永州(零陵)后,与越城岭道分途,再沿潇水上溯,经湖南道县、江永,越过萌渚岭隘口,到达广西贺州。由此沿贺江顺流而下,至广东封开县江口镇,便可顺西江而至广州。这条道路的优点是有两条源头很近而南北分流的河:潇水与贺江。萌渚岭,又名桂岭。南越国赵佗曾在桂岭设防,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说赵佗,即从桂岭取道。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在荫渚岭与都庞岭之间的江永县西南设置谢沐县,目的就是控制这条通道,后称“谢沐关”。北宋时潘美伐南汉,岳飞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均经谢沐关由此道入岭南。所以,谢沐关一向被视为“岭口要路”。此路从广州出发,沿西江至封州,北上贺州改陆行,越荫渚岭至道州,可与桂阳峤道相会,至长安全程4215里。
(3)骑田岭道(新道、湟溪关、阳山关道)
此道自湖南衡阳沿耒水上溯,经耒阳县至郴县,由郴县转旱路,西南行经兰山县,南至汉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或南下坪石再西南行,经星子也可至广东连州。这段陆路没有崇山峻岭,进入广东连州后,可利用洭水(今连江)、北江水路直下广州。这段道路稍有险阻的地方是九嶷山和骑田岭。以前,此地没有道路,是秦朝开辟的“新道”。秦代在洭水沿线尝设湟溪、阳山、洭口三关,赵佗割据时曾派军守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北骑田岭口),防汉军南下,被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攻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三幅地图,绘有汉桂阳、南平(今蓝山)、营浦(今道县)、泠道、营道(均在宁远县境)各县和道路水系。这些地图可能是为平南越而制作的,说明西汉初年这里是过岭的主要交通线之一。
从广州沿北江上至清远,在浈阳峡附近西折入洭水上溯,经阳山、连州,越骑田岭过郴州、潭州走荆襄至长安,全程4555里。东汉以后这条“新道”又做过局部改造。
(4)零陵、桂阳峤道
此道即东汉郑弘奏事所开,北段与桂岭道相同。从湖南永州沿湘江支流潇水上溯至道县,与荫渚岭道分途;在萌渚岭与九嶷山之间穿行,东至汉桂阳县,再由连江顺流而下到广州。实际上等于把“桂岭道”的北段与“新道”的南段连起来。唐以前这条路使用最多,因为岭南可以凭借北江与连江水途、岭北也可利用潇水、湘江、洞庭湖、长江、汉水水路与荆襄之间的南北通道相连,然后经武关、商山、兰田路直入关中,由于此道中途旱路不必横跨过多的南北向溪谷,所以成为后世湖南与广东之间常选用的道路。
另外,由郴州经桂阳,过临武入宜章,越过湘粤边界,向南至广州的湘粤古道,又称骡马大道,路面青石板上清晰的骡马蹄窝尚存。由郴州本可以直接向南至坪石,顺北江上游武水而下,但穿过大瑶山至乐昌的武水水路,滩多流急,险恶不可名状。武水两岸皆红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岩石风化严重,容易崩塌,故此水路古代不常使用。元、明两代多次疏凿武水,这段道路才渐渐有人使用,但终归水运不便,经济价值不大。元朝的湖广行省不统辖广东,而是包含湖南和广西,说明当时通岭南的道路不走今天的京广铁路线郴州至坪石、乐昌、韶关段。20世纪京广铁路修通后,坪石至乐昌段一直是单线,且经常因塌方而受阻,直到90年代穿越大瑶山的隧道贯通,情况才好转。
(5)大庾岭道(横浦关、梅岭关道)
此道由南昌、吉安、赣州,越大庾岭至南雄、韶关,是维系赣粤的常用通道。江西境内有赣江所资,广东境内有北江水道可以利用,沿途没有大的险阻,唯赣江上游章水与北江上游浈水之间被大庾岭分隔。大庾岭又称“梅岭”,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花岗岩断块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山体不宽,分水岭长仅20余公里,所以大余县西南的“梅关”隘口早就是一条沟通赣南粤北的重要通道。大庾岭道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冬十一月,又经张九龄重修。北宋仁宗时,蔡抗、蔡挺兄弟分别作广南东路转运使和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乃相与谋,分别由南北对进,再次重修大庾岭驿道。
唐、宋皆以广州为市舶开放口岸,重点修整梅岭关道路,说明赣粤之间的这条过岭通道是最重要的路线。这条路线岭南、北都有水路,可以将长江、珠江水系及运河衔接起来,为南海百货直输京师提供了保证。洪州(今南昌)地位的上升,就在于过岭通道经由南昌。大庾岭通道也是一条国际交通线。虔州(今江西赣州)是江西南部重要的水陆枢纽,此城的城垣规模还保留着唐、宋旧制,说明它的发展是在唐宋时代定型的。
过岭诸道并非一次开通,而是随着历史进程逐渐被开辟,不同时代过岭诸道的轻重地位又是不同的。过岭道路也并非只有上述五条,还有其他道路相通。如:连接湘南、赣南与粤北有仁化城口关道,穿过临海丘陵连结福建漳浦和广东潮州之间有葵蒲关道。
不同历史时期入岭南道路频繁程度的变化,受北方政权中心位置的影响。如:秦汉隋唐都城建在关中或洛阳,走荆襄、湖湘一线比较便捷。五代北宋以后都城东移到华北平原的开封、北京,再走西线就显得迂远,而以走江西过岭为常。
另外,与南北交通者走陆路还是走水路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南北大运河贯通以后,走东线只有江西大庾岭一段不长的旱路,其余皆可利用水程之便,对于货物重载者方便得多。明清时期,从广州入境的海外使团多选择沿北江、浈水越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长江,在江苏瓜州转大运河直上北京的路线,回程也多一致。
四、发源于广西境内的湘江,在广西东北部形成了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相联的天然孔道
广西是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南东、西两路以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行政区划。宋朝分广南东、西二路,为“广西”名称之始。从整体上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的一部分,它和广东一起有时合称两广丘陵。大桂山和云开大山是两广的分界。
从整体而言,广西的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的延伸,东北部属南岭山地,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坡谷相连,平行排列,地势北高南低。广西山脉的分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边缘地带,使广西成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称“广西盆地”;二是山脉多呈弧形结构,自南而北一弧套一弧。
广西河流众多,流量丰沛,受盆地地形影响,干支流向中部汇集,形成以梧州为出口的叶脉状水系,每段各具名称。全区300多条大小河流中比较重要的有:红水河、柳江汇流成黔江;左江、右江汇流成邕江,下游称郁江。黔江与郁江合流为浔江,再汇入桂江、贺江、北流江等,共同组成西江水系,东流入广东境内。只有钦江、南流江、北仑河单独流入北部湾。灌江、海洋河组成湘江的上源,汇入长江水系。
由于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与漓江间的分水岭不算高峻。因此,在广西东北部形成与湖广联系的天然孔道。导致广西地区的发展总是与长江中游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并通过湖广、江汉地区,而受到中原文化的渲染和教化。
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属于百越的一部分,后为楚的领地。公元前214年,秦朝出兵统一岭南地区,大军由湘江、灵渠而入,设立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今广西分属各郡。广西简称“桂”,因秦置桂林郡而得名。秦末,南海尉赵佗占据岭南,并桂林、象郡,而立南越国。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出兵平南越,在今广西境内设立苍梧、郁林、合浦三郡。
湖南与岭南,古时同属荆州,荆州是禹设古九州之一。《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周代湖南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为楚国属地,“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湖南与岭南古时同属荆州,沟通岭南的五条大路有三条经过湖南。
湘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自南向北流经广西兴安、全州至斗牛岭后进入湖南境内,流经湖南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汇合资水、沅水、澧水等河流、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湘江濠河口以上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的斗牛岭至濠河口长660公里,流域面积85385平方公里。
五、沟通湘桂运河,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能够在中华大地编织一个巨大的水运网络
对湘桂运河的整修、扩展和改进,无疑会成为我国一项令人瞩目的水利工程。本文作者1998年8月撰写《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时专访过“长江王”林一山,时年87年岁的林老是这样说的:“对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灵渠,我专门进行了研究,1000吨大船可以走,我亲自去看了,工程量不大,湘江上游建一个梯级工程,漓江修一个升船机,鱼嘴修一个水平沟渠就可以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聪明今人胜古人。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能修建灵渠,并通行到20世纪初期,当今的现代人难道不能再次连通吗?
自1953年起,交通水利部门多次对湘桂运河进行了勘察和规划,提出结合水利水电梯级开发,把湘桂运河建成通航1000吨级船舶的三级航道。目前湘桂运河走向有东、西两线方案。一是沿湘江上游经灵渠沟通广西桂江,汇入珠江;二是沿湘江至永州萍岛后,经潇水走永明河沟通广西桂江,汇入珠江。也有可能两个方案采用。
对于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问题,近几年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杨振环2007年4月15日在第二届长江论坛上呼吁:“湘桂、湘粤运河,赣粤运河亦需及时筹划,进行前期工作。”2007年8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周强在《中国水运报》发表题为《参与黄金水道建设,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提出:“水运以梯级开发湘江,提高通过能力为主,完善株洲航电枢纽,全面启动长沙枢纽建设,远期着眼打通湘桂运河,连通珠江水系。”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刘德洪早在2002年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就提交了开通赣粤运河的提案。江西省已建议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和赣粤两省政府进一步调研,尽快提出实施方案,早日启动赣粤运河工程。据新华网2008年4月14日介绍,“已纳入国家规划建设的赣粤运河,北连长江,南接珠水,穿越鄱阳湖、赣江干流,越分水岭至广东珠江出海。”
开凿赣粤运河的设想,最早是《永乐大典》总裁解缙(1369-1415年)提出的。近年来,江西省已积极行动,争取早日启动赣粤运河工程。其设想是:赣粤运河北起长江边上江西省湖口县,穿过鄱阳湖区至吴城入赣江,经南昌、吉安、万安至赣州,经贡江入桃江至信丰,再入西河沿小河而上,到达分水岭北面。过分水岭后入广东浈江上游的孔江水库,然后沿浈江经南雄到韶关,再沿北江干流经英德、清远至三水河口,入东平水道到达广州,全长1267公里。如能以开山或作涵洞方式打通梗阻,或以作梯级闸坝使水位提高,在下游作相应的河道疏通增加水深,就可将赣江与珠江水系相连通,全程水路达1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赣粤运河北经湖口入长江,至扬州入京杭运河,形成连接北京与广州、贯通中国南北全长3187公里的京广运河。
现代世界是网络的世界,水网是所有网络的基础之一。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大运河以及钱塘江将连成一个大的水网。如果湘桂运河、赣粤运河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南通粤港澳,北接汉江,东北达京津,东接长三角,中华大地就能编织出一个巨大的水网。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速发展水运和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人水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湘桂运河、赣粤运河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航道规划中沟通两大水系的两条运河。赣粤运河需新开凿沟通,湘桂运河只是恢复和扩展。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实施这样的工程是完全可行的。为此,特建议省政府报请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组织力量进一步勘测、规划和编制实施方案,并商请广西自治区通力合作,尽早启动湘桂运河工程。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区域经济与人才学研究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电话:13908478348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中国交通史丛谈》,崔承章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4)《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朱学西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5)《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王克英主编,郭辉东、朱翔、曾品元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6)《湖南与岭南互补性研究——兼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郭辉东、胡应南,2004年8月;
(7)《中部兴则中国兴:湖南和中部地区应当而且必须采取的重大举措》,郭辉东,2004年11月;
(8)《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略对策研究报告》,郭辉东、陈美章、邓润平等,2006年6月;
(9)《湖南水运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郭辉东、聂芳容、戴君惕,三峡工程运行与长江中游水道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
(10)《灵渠:沟通湘漓的不朽之作》,靳怀堾,《中国水利报》2008年1月31日。(20250125复核。96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