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洞庭湖情缘
(2025-01-25 11:26:13)我 的 洞 庭 湖 情 缘
郭 辉 东
郭辉东照片:
个人简介:
郭辉东,男,1947年11月生于永兴,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洞庭湖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已在多领域发表近1000万字文章与专著,治湖治江治水治环境的文稿200多万字,代表作品有: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与对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设想,为什么要在洞庭湖湖口筑坝,湖南水运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湖南人水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想,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图构想,全球化时代的环境治理。
2013年7月1日,我与家人到美国洛杉矶佛光山西来寺参观,顺手抽到一支签,写的大佛法语是“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真奇怪!“笔影蘸干洞庭湖”这七个字,恰好形象地揭示了我与洞庭湖的不解情缘。
1996年7月中旬洞庭湖区发生大洪水,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克英在省防汛总指挥部坐镇指挥半个月之久。7月31日下午3时,我应约到防总见王克英。我说:“王省长,有一篇大文章可以写”。他问:“什么题目?”。我说:“湖南治水”。他当即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翻给我看,上面写着“水灾以后的反思”,共有13个题目,注明“7月30日晚9日30分于防总”,我找个信封抄了题目。我当时担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白天要处理日常事务,主要利用晚上时间用一个星期写出了《湖南治水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共28000多字。文章送给王克英几天后,他对我说:“省委常委扩大会要研究洞庭湖的问题,熊清泉、刘正、董志文等老领导和副省长都参加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会通知你”。这次会议由省委书记王茂林主持,是在九所接待处会议室召开的,省水利水电勘察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卢承志作主题发言,会议气氛热烈,有几位老同志插话谈了“舍南救北”和“1524年张居正堵死荆江北岸郝穴口”的问题。中午休息我回八一路省科委宿舍找到了张居正和荆江大堤的材料,张居正出生的时间是1525年,郝穴口是1542年堵死的。下午散会前宣布,这个会一星期后还在这里召开。
为了澄清影响湖南湖北团结治水的一些误传,两天后我赶写了《洞庭湖历史变迁》、《荆江河段堵口及张居正有关史实的初步考证》,并在第二次研究洞庭湖问题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之前将文章呈交王克英。几天之后王克英对我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在常德市召开,你也参加”。常德会议第二天晚饭后,王克英对我说:为了考察洞庭湖灾情,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防总、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明天赶到岳阳,省计委副主任赵湘平和水利厅领导负责陪同,你等下坐他们的车回长沙,明天到岳阳。他还说:长委有个分管洞庭湖的专家叫谭培伦,他也会来,你把那两篇文章请他看一下,听听他的意见。到岳阳后,我把《洞庭湖历史变迁》和《荆江河段堵口及张居正有关史实的初步考证》呈交谭工,一周以后他把稿子退给我。我请他提意见,他说:“提不出意见,写得好,我们写不出”。后来王克英问过我:“谭专家对那两篇文章有什么意见”?我如实向他报告了。
编著和出版一本洞庭湖的专著,是湖南几届领导人的夙愿,出版部门也早己列入出版计划,因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均未如愿。1996年11月起,受王克英副省长嘱托,我独自一人开始撰写《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在研究洞庭湖的过程中,我先后利用各种机会实地考察过洞庭湖水系所有江河源头和大中型水利工程(1999年6月22日在湘江之源广西灵川县海洋山龙门界考察见图1),多次深入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考察历史地理与水文,实地考察过中国主要湖泊和长江流域大型水库。
图1:在湘江之源广西灵川县海洋山龙门界考察
我这个人有一股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越难度大的事我偏要去做。在写作期间,因劳累过度,我多次发生心肌梗塞和脑缺血入住医院救治,至今仍留下陈旧性右下壁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后来与朱翔、曾品元等人一起共同努力写成了46万字的专著《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省内外专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为:“是系统研究湖泊治理开发的第一本综合性专著”,“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高于过去同类其他著作”。2000年12月我又独自完成《洞庭湖水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省社科研究课题。上述两项成果,先后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和中国发展研究奖。此后我得到了一个绰号“郭洞庭”,也成了公认的洞庭湖首席专家。
澄 清 历 史 误 传
从清乾隆《岳州府志》开始,到民国的文献资料均认为洞庭湖与长江治理开发中,因为张居正的原因,存在一条舍南救北、以邻为壑的指导思想。民间与官方的误传有:自1524年张居正尽堵北岸诸口,把荆江南边三个县划归湖北是张居正舍南救北的战略措施,修建荆江大堤和郝穴堵口与嘉靖皇帝为其父修皇陵有关。
湖南湖北团结治水,才能江湖同治,南北两利。我经过考证考察后,写的专著和文章,对影响湖南湖北团结治水的误传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澄清。我考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张居正是1525年出生的,郝穴堵口是1542年,与17岁的张居正无关。湖南与湖北由湖广行省分治是清康熙三年的1664年,张居正已去世82年。从张居正入阁到康熙三年,经历了明清两朝八个皇帝,湖北三县划在荆江南岸,也与张居正无关。嘉靖皇帝父亲的明显陵在汉江之北,长江洪水从来没有到过汉江北岸,当地历来没有为修显陵而堵郝穴的传闻。澄清历史误传,不仅要作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文史考证(1998年10月16日在钟祥市东北7.5公里松林山明显陵考察见图2),还要有敢于纠错的勇气。
图2:汉江北岸钟祥市松林山明显陵考察
我多次在不同场合澄清过影响湖南湖北团结治水的误传;一是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第42--49页“荆江河道的变迁对江湖关系的影响”一节之中进行了概述;二是1996年9月在湖南宾馆三号楼会议室有原省委书记熊清泉、原省长刘正参加的座谈会上,我当场写条子给熊书记纠正历史误传;三是1998年5月11日下午专访李锐先生时,当面告知《李锐往事杂忆》第266页记载的荆江河段“最后剩下的北岸郝穴,被宰相湖北人张居正堵塞”有误(访谈李锐先生留影见图3);四是1999年1月应聘作为民进湖南省委参政咨询专家与潘贵玉主委联名提交《洞庭湖与长江中游防洪对策》,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长江中游防洪对策研讨会发言澄清历史误传,受到了与会人员特别是湖北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图3:专访李锐先生
高 人 指 引 迷 津
在撰写《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我专访过林一山、钱正英、周光召、张光斗、陈国达、袁隆平、徐乾清、魏廷铮、李锐、唐日长、张修桂、林承坤等名人名士。其中对林一山、徐乾清的访谈,有如高人指路,使我茅塞顿开。两次专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的情况,已在《为什么要在洞庭湖湖口筑坝》一文中陈述。
1998年5月11日上午,我与史杰之子、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史小溪、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朱永红应约专访林一山先生。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1911.6.18—2007.12.30)是中国水利战线的传奇人物。访谈三个多小时快结束时,林老问我:“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回答:“学有色冶金的,但我学习和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达14年,发表过近20万字的文章”。林老“嗯嗯”了两声之后说:“听了你的提问和谈的观点,我还以为你是学天文或学地理的呢?”这次访谈我应约写成《与林一山一起谈天说地》,载于林一山治江思想研究会会刊2012年第一辑总第九期。专访林一山见图4:
图4:与林一山起谈天说地
现代科学把陆地、海洋、大气看作由一系列质量流和能量流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太阳能把水吸上天空,重力把水拉入土壤和江河湖海,进行着永不休止的往返循环。研究水的问题,是不是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水的循环与平衡?这是我向林一山先生请教的主题。林一山认为中国是大陆性气候,降雨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的大陆气团与太平洋的海洋气团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来自西南面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中心的作用, 再加上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山脉,它的南面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风暴中心,诱发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季风环流。如果来自西南与东南部的两股气流长时期交汇在一起,就有可能引发大的灾害。1870年千年一遇特大水灾和1954年百年一遇大水灾,引发的原因都源于此。对林一山先生的专访使我“顿悟”,10多年来我坚持记录气象云图的变幻,逐渐对水的认识上升到了水汽和季风环流的层次,把我引入了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建设的新天地,而且渐次进入了能够观天地之大象、察山川之巨脉、究人文之兴衰、明造化之玄机的境界。
200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暨科学发展观论坛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我被特邀作了《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图构想》主题发言,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与重视(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主题发言见图5)。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指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将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对策研究纳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之内,汪部长认为;“这个专题,思路非常开阔,内容很新颖,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系,但比其他专题站得更高,尺度更大,思路更广”。我作为《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对策研究》执笔人撰写了5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以水汽运动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略对策研究为目标,综合运用近20门百科全书的知识和多领域成果,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治水之路进行了有益探讨。
图5:在北京大学作《中国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图构想》主题发言
天 地 恩 赐 洞 庭
在岷江上游修建都江堰得益于独特的地质地势和水文条件,这一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工程,2000多年来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无忧的天府之国。在荆江上游也有一个天生地成的能够兴建都江堰式无坝引水工程理想地址,真是天地恩赐中华!天地恩赐洞庭!经过几年考察和深入研究,我认为在枝城至松滋长江大拐弯处兴建都江堰式无坝引水工程荆江堰,能够使洞庭湖区与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竞相争辉,必将创造人类历史上又一奇迹。两个堰址不同之点是:都江堰引水口在左侧,荆江堰引水口在右侧。都江堰水利工程见图6:
图6: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对能否兴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的有关问题,我与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童潜明交换过多次意见,也都到实地考察过地质地貌。2009年以来我先后10多次提出“条件成熟的时候,在长江干流枝城到松滋大拐弯处的洋溪兴建都江堰式的无坝引水工程,有望收到江湖两利的奇效”,发表的代表性文章有《一个谋划试解洞庭湖缺水》、《湘鄂两省专家学者聚会探讨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设想方案》、《呼吁兴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和暂缓建设松滋核电站》、《兴建长江至洞庭湖都江堰式无坝引水工程能够收到江湖两利的奇效》等文章,提出的方案和建议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10年3月22日省委书记张春贤对我提交的《关于兴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的建议》作出批示:“请明华并来山同志阅示”。3月26日常务副省长于来山批示:“请水利厅阅研”(张春贤书记批示见图张春贤书记批件见图7)。
图 7:张春贤书记、于来山副省长批件
兴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荆江堰有天生地成加人为的四项有利条件,将来一定会有人把这个工程建成。一是洋溪东南面岩石坚硬,适宜开凿类似都江堰的堰台和引水口;二是芦家河江心岛的鄂脑石,能够将长江水道分为左右二槽;三是开凿洋溪运河到新江口,长江之水能够自流到洞庭湖;四是洋溪运河分水口居于上荆江制高点,拥有分流所需的水资源。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示意图见图8。
图11: 长江---洞庭湖无坝引水卫星图片示意图
图8: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示意图
梦 圆 洞 庭 潇 湘
生态文明是人类摒弃了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工业文明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预示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洞庭湖怎样再造?2002年3月我沿着朱镕基总理2001年4月考察湖南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写成的《总理之梦将欲圆》曾引起过强烈反响。
朱镕基总理考察湖南时写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表达了他对家乡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期望(朱镕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见图9)。
图9:朱镕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
2001年4月,朱总理视察湖南时指出:要锲而不舍,一代代来做下去,再现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观,使湘楚大地到处林木繁茂,葱葱茏茏。2001年9月18日,朱总理在南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中国经济论坛发表即兴演讲,对《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一诗逐句作了解读,当解释“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这句时,他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湘西这个地区,你这个森林不给我恢复,我没有看到那个葱茏,我这个梦也难圆呀,我死了还不瞑目呀!2002年6月朱总理视察湖南时又说:我去年写了一首诗,“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在湖南没有见到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我这个梦圆不了,不就梦断三湘、梦断潇湘了吗?
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梦想可以成真,有梦想才有追求,人类许多奇迹往往是从梦想开始的。我预感到:八百里洞庭尽入眼,八千年历史再从头。一定会梦圆洞庭潇湘。
2010年9月我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命题和比较完整的设想,文章先后在《新湘评论》2011年第7期和《武陵学刊》2011年第3期公开发表。《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设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有新思路大举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设想》等三篇论文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第一、第二、第三届洞庭湖发展论坛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2012年3月本人应邀参与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研制工作,并应约在湖南经视《天下洞庭》等大型节目和红网岳麓讲堂表述过自己的设想。2012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主办的《对策研究报告》第39期刊发了《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都能建成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示范区》。2012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设想》一文在会上交流得到好评,本人还应邀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执笔撰写了《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专家建议》。2013年3月19日红网和2013年5月出版的湖南蓝皮书《2013年湖南两型社会发展报告》发表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
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2024年11月2日校核,59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