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2025-01-13 15:40:26)中国人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三)
采用适合中华人民族传统的食物结构,米袋子、菜篮子、鱼网子、奶瓶子、油壶子、山货摊子提供的食物能够使中国人吃饱吃好
(一)中华民族传统食物结构,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蜿蜒1万8千公里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6500个海岛,470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边海,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人类食用的海产品中,将有40%来自海上养殖场。
自然界到处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人类是生物链中的顶级生物,人类的食物几乎囊括动。植物低等到高等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中国生物物种数量多居世界首位,拥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拥有野生动物量约占世界总数的10%,仅脊椎动物就有6347种。
作为一个占全球1/5人口的崛起中的大国,我们应当关注人类“公共餐桌”的动静。从浩瀚无边的海洋,到冰雪覆盖的南北极,再到遥远的星空,中国人应当得到自己的那“一杯羹”。既可以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也能够获取更多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实施海外“种地”国家战略,采取可行措施突破体制政策障碍,力争建立一批海外粮食基地,多层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七)谋划土地开发整治,再造中华秀美山川。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中国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西方哲人配弟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然而,由于气候变异、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土地退化的荒漠灾害,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时间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
中华大地是通过风和水完成华夏水土大转换、大搬运的,致使西部地区大自然造化形成的表土流失到东部去了,西部大山的皮剥了、肉刮了、血流了,东部却造就了肥沃的七大江河冲积平原,全国66.7%的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丘陵区。
在西北荒漠,有了水和土,就会生机盎然。只要有了水、沙漠就会孕育出希望。只要加上一层土,沙漠就会变成美丽的绿洲。在东西部人口比例极不均衡的状况下,未来的某一时期东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是有可能的。
人类是最终的土壤搬运者,美国现在一年搬运土壤75亿吨。未来的中国,东土西运,有可能与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样,成为国土整治的最大工程。
在南水北调三纵四横工程竣工之后,着手对荒漠化土地进行开发整治,包括黄土高原1亿亩、北方绿色万里长城一带1亿亩及河西走廊等沙漠地区2亿亩。中国有14.8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一旦开发好可以解决8000万人口粮问题。在勘测、研究、规划、论证的基础上,选定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近远期兼用方案。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描写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壮美诗篇。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一个莽莽的洪荒大地,创造出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锦绣江山。有志在伟大复兴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炎黄子孙,有责任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中国人也一定能够活得更好。
(此文是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座谈会暨全国政府参事高层论坛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经济学研究员。2025年1月13日复核并作删改,934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