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湖湘文化打造产业湘军
(2024-01-17 17:19:04)
创新湖湘文化
打造产业湘军
长夜早起,哲人先行。区域文化与区域产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和作用?湖湘文化有哪些优秀传统值得发扬?在新的时代怎样打造产业湘军?能不能创新湖湘文化,打造产业湘军?
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海内外称之为湖湘文化。由于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湖南在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全局产生过至深至巨的影响,一批又一批湖南籍政治家、军事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湖南人只会搞政治,只会打仗,不会搞经济。对这个问题,应当实事求是地辩证分析,究其原因是近现代湖南名人在政治、军事方面过于强烈的光环,掩盖了在经济和其他方面放射的光芒。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五千年的大变局”。在这个天翻地覆、风云变幻的大动荡时代,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湖南的巨人们应运而生,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辉煌,以经世致用为显著特征的湖湘学风在实践中得到了弘扬,交出的答卷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经世致用,含经邦治国,济世安民,治理人世之意。其他一些区域文化也讲经世致用,而重实践的湖湘学风,更注重实政、实用,实行,提倡所学联系国计民生,贵实践而耻空谈,主张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通经学古而致诸用,以天下为已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主新反旧,顺时而动,经邦济世,治国治军。而不是只寄情于山水,埋头于经史,着笔于风花雪月。
陶澍、魏源、贺长龄等开创近代湖南文化的先驱,致力于探索拯救社会的道路,大力倡言并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整治河政、漕政、盐政的改革措施。
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用实际行动第一个打开学习西方的窗口,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造轮船、制机器、开矿山。
毛泽东、刘少奇、李富春、谭震林、王震、胡耀邦、朱镕基、周光召、成思危等为代表的湖南名人,多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现。在他们登台表演的过程中,有的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几种角色集于一身,有的则按照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当武装斗争需要时则投笔从戎,当经济建设需要时则解甲从政,当农业生产需要时则垦荒屯田(王震),当交通运输需要时则修路架桥(滕代远),当外交事业需要时则由将军变为外交官(耿飚),李富春、谭震林、王震,建国后长期任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是邓小平称赞的懂经济的奇才,周光召是中国科学技术殿堂的最高领导人,成思危是闻名中外的管理学大师。
无独有隅,在海峡的另一岸,湖南人善于搞经济、善于理财,也称人称道。邵阳人尹仲容(1903-1963年),被各界称为“台湾经济之父”。桃源人钟时益(1914年10月生),对台湾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马英九(祖籍衡山,1950年生),在政治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被人们视为“未来之星”。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湖湘文化之魂,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心系天下,敢为人先”。也有的学者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经世致用,爱国忧民,自强不息,敢为人先。
其实,上述特点,不独是湖湘文化的专利,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子。但是,湖湘文化却有她独特之处,就像100米赛跑一样,参赛运动员都跑得快,但比亚军快0.01秒者就是冠军。湖南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只不过比别人仅仅快0.01秒而已。
湖南人的精神和湖南人的性格,是很特殊的一种,有血性,有霸气,有热血沸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是内核,毅是灵魂,霸蛮与灵泛,能辩证统一。虎气与猴气,能集于一身。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之志,又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之气。
大凡湖南人只要认准一个目标,有了一种思想主张,就不会轻易改变,断头流血,在所不惜。湖南人心系天下,敢为人先,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中国近代史上率先睁眼看世界的是邵阳人魏源,中国近代第一个为变法而被杀头的是浏阳人谭嗣同。最早办洋务且成效较大的是湖南人,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冲在最前面的也有一大批湖南人。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洋务运动时期,是湖南人支持在沿海最早兴办近代工业,但湖南本土兴办工业却落后近4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错过了几次发展机会。
湖湘文化毕竟是脱胎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如合群性缺乏,封闭守旧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较浓等弱点,以及忽视生产流通领域的倾向,至今仍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是需要加以克服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对经商的人来说,没有谈不拢的生意,只有谈不拢的利益。谈生意需要妥协,需要退让,直而不弯,进而不退,生意就很难做成。做生意与搞革命是不一样的,不能太刚、太强、太硬,需温柔,需要刚柔相济。
21世纪我国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五大发展趋势。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参加区域合作与发展才能互利共赢;认清世界科技革命新趋势,才能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面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在世界性文化开放与汇流中兼收并蓄,才能培育熔铸世界文明精华于一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演变为产业革命,每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进步,都会导致一次大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当代新科技革命不只是表现为单一技术、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表现为群体突破态势,表现为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壮大,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文化当随时代,人才当随时代。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受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同时也具有反作用。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湖南的振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振兴。创新湖湘文化,打造产业湘军,建设经济强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应以文化为经,以产业为纬,编织湖南人在新时代的新辉煌,为湖湘文化与湖南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郭辉东200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