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创始人陈抟
(2023-10-19 21:05:39)
太极文化创始人陈抟
郭辉东万化境博文
陈抟是中国太极文化创始人,宋代理学奠基人。在陈抟以前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及其理论体系。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之后,才出现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从而形成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
陈抟所绘的太极图,定名为古太极图,又称先天太极图,被誉为天下第一图。陈抟依据伏羲八卦原理,对宇宙阴阳造化的奥秘进行科学探索,从而创造出精妙绝伦的太极图,配上先天八卦展现了太极八卦的无穷妙意。陈抟太极图,通天人之极,尽宇宙之妙,将天地万物生成和演化的道理,用最简洁的图像表现出来,形象地表达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
陈抟隐身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经》。相传他著有《无极图》、《先天图》等。隐居武当山时作诗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养之事。又撰有《入室还丹诗》五十首,《易龙图》、《赤松子诫》、《龟鉴》各一卷。另有《三峰预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全宋文》收入其数篇文章。《正统道藏》署名陈抟的作品有《阴真君还丹歌注》。
太极图
太极图中间的S曲线是阴与阳、天与地的分界线。半边白代表日(太阳),半边黑代表月(太阴),白中一点黑为少阴,黑中一点白为少阳。用阳表示光明,用阴表示黑暗,阳越多越光明,阴越多越黑暗。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陈抟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静亦动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对一切皆动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而得出来的结论。
先天太极图
先天太极图按黑白回互之形状,将之平均分为八瓣,所含八卦之象益加分明,包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河图
相传伏羲氏时代,在洛阳以北孟津地区,黄河里出了一个龙头马身的怪物,体型庞大,脊背上黑白点组成的花纹,图案即是《河图》,又称《五行生成图》。陈抟在《河图》图谱中表达了五行相生的学说。
洛书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山西省河津县黄河峡谷凿开龙门,滔滔洪水流入洛河,洛河上浮出一支磨盘大的乌龟,背上发现白圈黑点的图案,即称为《洛书》。陈转在《洛书》图谱中阐发了五行相克的法则。
天下睡仙第一人
陈抟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北宋文学家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据北宋文人、画家文同称,陈抟于后晋天福(936--944年)中在蜀从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
道家内丹第一人
五代以前道教外丹术盛行,著名炼丹道士相继踵出,丹药品种大增,服丹成风。但因致死者甚众,故唐以后渐衰。陈抟摒弃外丹,注重内丹,不但指导和完善了道教内丹哲理,使之成为道教养生之主流功法,把秘而不传的内丹学说公开化,在中华养生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碎意义。
龟鉴
《龟鉴》明言:“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劳动和智慧去换取生活财富,“有地身处世间,以“道德仁义礼”等美德来规范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维护了唯物的“天人相应论”。
心相篇
《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喜恶自相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犹可知。”《心相篇》 兼有佛家《因果经》,不同于江湖流传的相面术,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读之耐人寻味。
正易心法注
《正易心法注》中明确指出:“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语言下拘事。”主张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学、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其第三代弟子邵雍从事研究先天易学长达30年之久,“冬不炉,夏不扇”,写出《皇极经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学、天文学、生态学、自然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的重要参考书。(1615个中文字符。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