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洞庭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2-11-22 16:19:09)

漫话洞庭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107:13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盛忠

  郭辉东,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巡视员、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潜心于洞庭湖研究,数次获得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中国发展研究奖,发表了大量涉及洞庭湖的专著和论文,他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引起过各界的关注,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已被有关部门采用。近日,我们采访了他,请他从时代的高度、不同的视角漫谈洞庭湖。

  研究要有新视角

  问:听说你对洞庭湖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看法?

  答:洞庭湖历来就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很多人在研究它,涉及的内容包括地质地理、人文历史、抗洪救灾、水利工程、经济发展等。对洞庭湖的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新视角就会有新理念。我是把洞庭湖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的,在总结吸收前人和今人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些新的思路。

  问:你的这些新观点能不能归纳出来?

  答: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湖南有一个这么大的淡水湖,是天赐地设的宝地,是令人羡慕的聚宝盆,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群落和风景旅游区。二是水是全球最紧缺的战略资源,有水、多水就成为湖南最宝贵资源优势,洪水完全可以资源化。当人们因洪涝对水太多而发愁时,我认为将来湖南若能无害地留住它,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三是淤泥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应开发利用,而且能够一举多得,微本万利。四是洞庭湖不会因泥沙淤积而消亡,不久的将来会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五是湖南湖北应联合治水,才能江湖同治,南北两利。

  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问:我记得你多次说过,洞庭湖是中国和世界的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能这么说吗?

  答:北纬30度是一条神秘地带,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大多在这一地带附近。从卫星上俯瞰地球,人们就可以发现,介于北纬27°55’—30°23’的洞庭湖及其周边地区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图景。然而,在同一纬度带上的西亚和非洲北部,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在东半球,除浩瀚的大洋以外,只剩下美洲的一小块绿地和中国南方的一块绿地。再看我国的北面和西北面,缺水和荒漠化正在困扰着那里的人们。像洞庭湖以及湖南这样葱茏如画的生态环境,当然可以说是中国和世界为数不多的宝地。

  问:你能否说得更具体些?

  答:第一,洞庭湖是鱼米之乡。洞庭湖区历来是我国著名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洞庭湖区的开发和繁衍,对湖南和全国已经作出重大贡献;二是洞庭湖调蓄洪水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湖区人民承受发展生产和防汛抗洪的双重负担,历年给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形象地说,洞庭湖是全国的粮仓、棉海、油库、鱼池。

  第二,洞庭湖是一个保国安民之湖。洞庭湖对长江洪水的巨大调蓄作用,是由其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决定的,只要打开地图一看,其作用不言自明。当长江上游的巨大洪峰从南津关冲向沙市时,如果不能分流进入洞庭湖,江汉平原和武汉市将尽成泽国。

  问:第三是不是你多次讲的,洞庭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作用巨大?

  答:对。如果把长江流域比作一条巨龙,则黄金水道是“肠”,洞庭湖与鄱阳湖是“胃”和“肾”。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洪水分流通道和调蓄场所,洪水来时起“胃”的作用,如果“胃”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

  洞庭湖又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湿地之一。洞庭湖犹如一块璀璨的美玉,镶嵌在长江的中游,它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确定的我国七块湿地之一。湿地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调节气候、调节生态、净化污水、沉积泥沙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洞庭湖在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时起“肾”的作用,如果“肾”的功能不起作用,江南生态环境将严重恶化。

   有望再次成为“老大”

  问:听说洞庭湖已不是“老大”,降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答:洞庭湖流域面积极为广阔5341条大小河流穿山越谷汇集于洞庭湖内。洞庭湖吸纳众水,吞吐长江,但只有城陵矶一口吐出,整个湖区地势又低平,再加上洞庭湖出口处长江洪水的顶托,一遇大洪水极易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洞庭湖目前每年入湖泥沙量以3倍于鄱阳湖、7倍于太湖的速度淤积,使湖面年均淤高35厘米。

  主要由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和过度的围湖垦田,使洞庭湖不断萎缩,天然湖泊面积确实位居鄱阳湖之后,降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1825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为4350平方公里,1995年再减为2625平方公里。

  洞庭湖还是世界上水文情况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既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险地。由于湖床的不断提高,水域面积与容积锐减,蓄洪能力也随之急剧降低。每到大汛之时,洞庭湖区便长时间处于高洪水位的威胁之下,增大了溃垸成灾的机率,出现“降水不多灾害大,来水不多洪峰高”的危险局面。1998年城陵矶最大出湖水量比1954年少得多,而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39米。如果遇上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后果更不堪设想。

  问:如此现状,洞庭湖还能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吗?

  答:洞庭湖与鄱阳湖,曾先后交替排列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两个湖泊犹如两个聚宝盆,坐落在黄金水道长江中游的南岸。洞庭湖把天然湖泊面积第一的位置让给鄱阳湖,最早是根据1954年涨大水时的水位测定计算的。但鄱阳湖水位高低变化,引起湖水面、湖容积高达28倍———55倍之悬殊变异。从平均入湖水量看,洞庭湖远大于鄱阳湖,是鄱阳湖的2倍。洞庭湖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地面下沉年均为10毫米,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而鄱阳湖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洞庭湖再次成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完全有可能。

  问:能否对洞庭湖的未来说得更明确些?

  答:洞庭湖的未来如何?学术界有三种预测: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正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地面下沉大于淤积,洞庭湖面积将会扩大;三是如果淤积与地面下沉大致相等,未来的洞庭湖就能保持现状。

  洞庭湖区年构造下沉量为188亿立方米,远远大于现在的泥沙淤积量。随着上游封山育林的进展和三峡水库的修建,入湖泥沙还会减少。按照我省提出的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方案,2015年以后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将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以上。再经若干年的努力,同时加大挖泥船挖掘湖内泥沙的进度,加上新构造运动带来沉降的影响,洞庭湖有望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明天一定更美好

  问:洞庭湖区域有什么区位优势?

  答:洞庭湖区域主要是指洞庭湖及周边地区,它处于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位于京广线以西和荆江以南的区域之间,处于长株潭城市群和大武汉城市群之间。从长江经济带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联系情况看,京广线、洛湛线以及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连接,都需要依托洞庭湖区。洞庭湖区域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有利于洞庭湖区在区域竞争中有所作为。

  问:我们在治理开发中应首先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把治山治水治湖治江治库结合起来,从湖区、水系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采取根治措施。上游要加强水土保持,中游要梯级建库拦洪,下游要清淤、疏浚、固堤。就湖区而言,应下决心扩大和挖深外湖,留足内湖,坚决将一些低洼易涝的堤垸退田还湖,安排一些易涝易冲区作为滞洪行洪区。水与人一样,都是要有出路的。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会给人死路。如果一味地加高加固堤防,只能越加越险。同时要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防止湖区水质污染和加强四水流域环境保护,如果人们不珍惜洞庭湖这个聚宝盆,而是为所欲为地把它当作藏污纳垢的“垃圾桶”,留给子孙的将是灾难性的一湖脏水。

  问:湖区的建设怎样体现湖区的特色?

答: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灵。洞庭湖区的建设,必须从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湖区的产业结构、水陆交通和城乡建设应当具有水乡特色。湖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按照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依靠现代生物技术,用物质能量大循环的观点指导湖区湿地经济开发,形成各种物质投入和水、土、光、气、热资源的科学配置,加速发展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203个中文字符。原载2006411日湖南日报,盛忠是该报副主编。2022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