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

(2022-11-22 15:59:16)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

   


 

摘要:战略是长远方略,是对全局的运筹和谋划。本文作者20109月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命题和比较完整的构想,已先后发表相关文章6篇。本文概述了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时代呼唤、现实需要、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通过对洞庭湖与鄱阳湖比较研究,说明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能够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把洞庭湖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还预言:洞庭湖还会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洞庭湖  生态经济区  总体战略  对策谋划

战略是长远方略,是对全局的运筹和谋划,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没有长远打算而应付眼前的谋划,不是战略谋划。20109月本文作者首次提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命题和比较完整的构想,文章先后在《新湘评论》2011年第7期和《武陵学刊》2011年第3期公开发表。《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设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有新思路大举措》、《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设想》等三篇论文在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第一、第二、第三届洞庭湖发展论坛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3月本人应邀参与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研制工作,并应约在湖南经视《天下洞庭》等大型节目和红网《岳麓讲堂》表述过自己的设想。201210月在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主办的《对策研究报告》第39期刊发了《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都能建成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示范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示范区设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总体设想》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交流受到好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2012124日在长沙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会前本文作者应邀为核心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太湖、鄱阳湖、洞庭湖考察,并执笔撰写了呈报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有关部门的专家建议书。现综述各篇之要点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

一、洞庭湖具有建设生态经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一)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情况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既是洪道型调蓄湖泊,也是一个沉沙池。

洞庭湖是以吴淞海拔高程2550米的平原湖泊水网地区为中心,由河湖港汊及冲积平原、环湖岗地、丘陵低山等组成的碟形盆地。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情况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既是一个洪道型调蓄湖泊,也是一个沉沙池。1825年洞庭湖面积6000平方公里,湖泊容积约400亿立方米。由于入湖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湖泊面积和容积迅速缩小,1949年湖泊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减为293亿立方米。1995年湖泊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相应容积为167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运用后,200910月枯水期城陵矶水位降到21.62米时,相应天然湖泊面积仅为537.84平方公里,1119日水位降至20.76米,洞庭湖蓄水量约为6亿立方米。

(二)洞庭湖是一个保国安民的湖,既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险地。

洞庭湖是调蓄长江洪水的主要湖泊,既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险地。洞庭湖和尾闾区地势低平,加上湖口洪水顶托,一遇大洪水极易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洞庭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荆江河道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加上临时分洪和防汛抢险,才能勉强抵御8万立方米/秒的洪峰。近800多年历史记载,荆江洪峰来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达到11万立方米/秒。万一荆江大堤决口,洪流将以十几米高的水头直泻江汉平原,这不仅是湖北湖南两省的毁灭性灾害,也将影响全国的经济大局。当长江上游的巨大洪峰从南津关冲向沙市时,如果荆南四口不能分流进入洞庭湖,其结果是江汉平原和武汉市尽成泽国。三峡水库运用后,若遇1954年型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需分蓄洪水约500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湖南湖北各分蓄160亿立方米。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作用。

(三)洞庭湖区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澧县城头山遗址、八十8500年数万粒栽培稻谷、彭头山6500年左右的水稻田,提供了一件件有说服力的佐证。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光热水资源充沛,生物丰富多样,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达地区之一,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也是湖南工业原料基地。

(四)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符合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

朱翔教授与本文作者在1998年出版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中,运用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描述过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符合中心地学说,能够形成以纯湖区为核心向外呈同心圆状环绕三个相对规则的正六边形,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构成湖区主要增长极。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见下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战略谋划 

 

 

 

 

 

 

 

 

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

二、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需要

(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换时期呼唤新的经济社会形态。

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摒弃了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工业文明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预示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开拓一条新的科学发展道路。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目标是开拓一条全新的科学发展道路和经济社会形态,预示着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

(三)国际湿地保护需要洞庭湖这样的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作为试验示范区。

湿地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洞庭湖区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国际湿地保护需要洞庭湖这样的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作为试验示范区。

(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深化发展,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重要支撑和腹地。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谋划试验区改革和发展,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区,是新时期赋予湖南的重大历史使命。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专题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发展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重要支撑和腹地。

(五)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运用后,荆江河段的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新变化,荆江河道向下涮深,入湖水沙锐减,湖口巳经下降。19911998年三峡水库启用前入湖年径流量为1888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入湖年径流量为149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10月份蓄水后,11月荆江水位急速降低,湖水急速流入长江。只要三峡水库蓄水关闸,洞庭湖水位就很快降低。200810月蓄水到172.8米后,洞庭湖和湘江的水位急速降低,使湘江航道部分船只搁浅。洞庭湖出口城陵矶只有建设综合枢纽工程,才能关住一湖大水

()洞庭湖整治应当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

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是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方面,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引起干旱,水脏则引起污染。水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退化和秋冬季缺水,已成为洞庭湖区当前突出的问题。因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急需而且条件比较成熟的以及从长计议需要实施的重大工程有:(1)加速层山安全区建设,为分蓄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提供有力保障;(2)从长江调弦口取水并疏竣华容河,解决华容县缺水问题;(3)南县沱江综合治理,包括上下口筑坝建闸;(4)血防灭螺与城镇防洪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城乡血吸虫病防治力度;(5)堵支并流,扩展注滋口至松滋口和茅草街至太平口的航道;(6)在大通湖等低洼地带以及洞庭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7)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河段发生的新变化,松滋口建闸的条件已基本具备;(8)开辟南北分洪道,从澧水尾闾开河道经注滋口到东洞庭湖;(9)三峡水库运行后清水冲涮使荆江河道下切,洞庭湖出口必须兴建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10)条件成熟的时候,在长江干流枝城到松滋大拐弯处的洋溪兴建都江堰式的无坝引水工程,有望收到江湖两利的奇效。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

洞庭湖盆地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公里,湖南部分17000平方公里,湖北部分3000平方公里。洞庭湖纯湖区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湖北3580平方公里。湖南、湖北两省联合提交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报告中涉及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及望城区,湖北荆州市滨湖地区的相关县、市、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使洞庭湖区走向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人定胜天”转向“天人合一”,从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坚持“综合治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方针和“南北兼顾,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工作方针,从湖区、四水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采取根治措施。坚持走山水同治、江湖同治的山江湖库综合治理新路子,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中游梯级建库拦洪,下游清淤、疏浚、固堤,努力做好除害、消灾、兴利工作。

(四)战略定位。  

战略是长远方略,是对全局的运筹和谋划,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战略具有方向的明确性、全局的协调性、客观的合理性、规划的超前性、现实的可行性,有利于避免全局性的失误和宏观指导上的失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改变盲目的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短视行为,让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利用的条件。要积极探索淡水湖泊和湿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新模式,为大江大湖区域经济综合开发提供示范作用。应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旱涝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体系。

(五)发展目标。  

边发展、边治理,全方位推进平安洞庭、生态洞庭、绿色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建设。把洞庭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世界最有特色生态经济示范区、世界著名风景生态城市群落和环洞庭湖国际性生态旅游区。在功能分区上,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内在联系,将洞庭湖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环湖城市集约发展示范区,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

(六)实施步骤。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区域性的原则,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谋划,着重解决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本次向国家申报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起止时限,近期可确定为20132020年,中长期展望到2030年及2050年以后。城陵矶湖口筑坝、堵支并流、扩展南北分洪道、修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等牵涉面较大的工程,可待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提上议事目程。

四、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都能建成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己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都能建成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势必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一)洞庭湖像一个碟形聚宝盆,鄱阳湖像一个宝葫芦,但两个大湖有许多共同之处。

洞庭湖像一个碟形聚宝盆,东西直线距离243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83公里。平均水位为25.57米(鹿角站),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13.61米(1962年),最小水位变幅为9.29米(1972年),绝对水位变幅达16.29米。1825年洞庭湖面积约6300平方公里,相应容积约400亿立方米。1995年湖面积减为2625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

鄱阳湖像一个宝葫芦,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74公里。湖口河底高于长江江底约9米,湖口历年最高水位22.58米,最低水位5.9米,相差16.58米。鄱阳湖是个季节性湖泊,枯水时湖面不足1000平方公里,水位高低变化,引起湖水面、湖容积高达28倍—55倍之悬殊变异,在全国大小湖泊中确属罕见,呈现出“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独特景观。

洞庭湖与鄱阳湖,先后排列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两大淡水湖犹如两个聚宝盆,坐落在黄金水道长江中游的南岸。一位法国地理学家考察世界大江大河地理环境后无限感慨地说:“上帝给了中国一条举世无双的长江及与之相配套的两岸之湖泊。”洞庭湖与鄱阳湖同属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川河流走向一致,均属红壤分布广泛的丘陵地区,均是北向一口流入长江,均是调蓄长江洪水的主要湖泊,均有“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 洞庭湖与鄱阳湖的不同之处。

洞庭湖与鄱阳湖的不同之处是: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及环湖区来水和荆南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冬堵闭)四口之水,只由城陵矶一口吐出。鄱阳湖接纳赣、抚、信、饶、修五河及环湖区来水和长江湖口来水,经湖口转泄入长江。洞庭湖盆地面积1.88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盆地面积不到洞庭湖盆地面积的60%;第四纪形成的冲积平原,洞庭湖区约1.4万平方公里,鄱阳湖区0.9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冲积平面只有洞庭湖冲积平原的65.7%。洞庭湖盆地新构造运动沉降量每年为1.88亿立方米,沉降速率每年平均10.45毫米,而鄱阳湖每年仅为0.35毫米,只有洞庭湖的4%。从行政管辖区域看,鄱阳湖区都在江西省境内,洞庭湖区以湖南为主,还涉及湖北荆州市滨湖地区的相关县、市、区。

 ()洞庭湖与鄱阳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洪涝成形主要在中游,即四川宜宾的安边至皖南的望江。长江中游地形地貌为三个台阶三个盆地一个出口,三大盆地依次为四川盆地、两湖盆地、江西盆地,一个出口即长江。长江出三峡由第二台地跌入第三台地,同一汛期和同一降水区的三大盆地聚八方来水,所有降水能很快集中,然后涌向唯一出口——长江,并迅速逐级叠加,形成愈来愈大的洪水。长江自沙市以下1700余公里的入海河道过于平缓,上下落差高度才40多米,以警戒水位为例,沙市43米,城陵矶32米,武汉26米,九江19.5米,南京8.5米。河道长,坡降小,汛期洪水滞留时间长,容易形成顶托,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极易形成洪涝。再加之下游江水受到海潮的顶托,上压下顶使得长江中下游积蓄的江水退水缓慢。

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龙,则黄金水道是巨龙的“肠”,而洞庭湖与鄱阳湖都同时起到“胃”和“肾”的作用,即在调蓄长江洪水时起到“胃”的作用,在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时起到“肾”的作用,如果“胃”和“肾”的功能遭到破坏,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涝之灾,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

 ()洞庭湖与鄱阳湖能够率先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经济示范区。

洞庭湖和鄱阳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湿地所在地。湿地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全球40%以上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在1个大气压力下,把1立方厘米纯水的温度提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是1卡;同是1卡的热量,却可使3257立方厘米的空气升高1度,这就是说湖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3200多倍。湖区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的原因就在于此。

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稻米、生猪和水产基地,当今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将一直作为我国规模宏大和物产丰饶的重要“粮仓”、“鱼池”和“油库”, 一定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洞庭湖还会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洞庭湖还会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洞庭湖把天然湖泊面积第一的位置让给鄱阳湖,最早是根据1954731日湖口水位测定计算的,康山站水位21 .79米时,鄱阳湖面积为5040平方公里,湖盆容积317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运用之前,洞庭湖年均入湖水量为3011亿立方米鄱阳湖年均入湖水量为1500多亿立方米;洞庭湖来自长江的泥沙占入湖泥沙量的80%,每年泥沙入湖量达8千万—1亿立方米,使湖面年均淤高3.5厘米。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每年进入洞庭湖的水沙巳大为减少,加上洞庭湖盆地沉降速率远大于鄱阳湖,不久的将来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一定会超过鄱阳湖,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二)长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统一调度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使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多引入洞庭湖。

长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已建、在建和规划的控制性水库38座(其中已建在建31座、规划7座),总库容2485.4亿立方米,防洪库容769.24亿立方米。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是宝贵的资源,完善长江干支流巳建控制性水库与三峡水库统一调度管理制度,从荆南三口增加引入洞庭湖的清水流量,既可缓解湖区用水困难,又能避免大量清水对荆江河道的冲刷,也有利于改善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防洪形势,还能冲深三口分洪道及澧水尾闾的一些关键部位,改善洞庭湖防洪条件及生态环境,能够收到江湖两利的效果,符合湖南湖北两省的长远利益。

()湖南是一块令人向往的绿色宝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为加快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湖南处于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与五岭山地到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区,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特有的地势地貌使洞庭湖水系基本上呈扇状形式而汇注于洞庭湖。在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区域构造中,湖南却是“湘江北去”。湖南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以及国外同纬度地区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没有构造性地震带的困扰,二是没有海侵威胁,三是没有沙尘暴和荒漠化引起的烦恼。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地带的湖南,是一块令人向往的绿色宝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世界上是为数不多的。世界上一般湖泊的水体更新周期为17年,由于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过水性湖泊,18天可以更换一次湖水,汛期来水能够把洞庭湖冲洗几遍,使湖水得到有效净化。

湖南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享受多个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优惠,长株潭、湘南、大湘西、武陵山区板块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南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这么多重要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湖南聚集,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完整政策支撑体系,将为湖南加快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 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谱写江湖同治、南北两利的新篇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注意加强与湖北的协调配合。湖南湖北团结治水,才能江湖同治,南北两利。我对影响两湖人民团结治水的一些历史误传经过考证考察后,1996年起就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澄清。过去的误传有:“自1524年张居正尽堵北岸诸口”,把荆江南边三个县划归湖北是张居正舍南救北的战略措施,修建荆江大堤和郝穴堵口与嘉靖皇帝为其父修皇陵有关。我考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张居正是1525年出生的,郝穴堵口是1542年,与17岁的张居正无关。湖南与湖北由湖广行省分治是清康熙三年的1664年,张居正已去世82年。从张居正入阁到康熙三年,经历了明清两朝八个皇帝,湖北三县划在荆江南岸,也与张居正无关。嘉靖皇帝父亲的明显陵在汉江之北,长江洪水从来没有到过钟祥汉江北岸。现在湖南湖北两省巳携手合作,共同编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共同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湖南湖北协调配合,一定能够谱写江湖同治、南北两利的新篇章。

()诗人和智者的洞庭湖之梦,在未来岁月一定会成为现实。

八百里洞庭尽入眼,八千年历史再从头。洞庭湖这块令人向往的神奇土地,曾经留下过两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足迹,一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一位是气势磅礴的领袖型诗人毛泽东。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李商隐、谭用之、欧阳修、范仲淹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他们都对洞庭湖当时与未来的图景有过动人描述。

屈原足迹遍及荆江南北和洞庭湖区,多次勾勒了洞庭湖秋景如画的清丽壮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荒忽兮望远,观流水兮潺”;“沅有芷兮澧有兰”;“山有木兮木有枝”。意为阵阵秋风吹开洞庭湖碧波,湖岸的树丛哟,叶落嗖嗖,我神思恍惚,翘望远天,只见流水潺潺,江波连绵,沅水边有香芷,澧水岸有蕙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61年毛泽东用深情的浪漫笔调写下了《七律·答友人》,寄托对家乡山水的怀念和祝愿。“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将浪漫神话、湖光山色以及盛世光景与美好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朝阳灿烂、流光溢彩的诗画般美景。

基总理20014月考察湖南时写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表达了他对家乡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期望。20026月朱总理视察湖南时说:我去年写了一首诗,“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在湖南没有见到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我这个梦圆不了,不就梦断三湘、梦断潇湘了吗?他还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规划,我看第一步目标是4350平方公里,起码恢复到解放前的状态,在沿湖以外的地方去规划几个城市,围着湖的几个大城市,将来是旅游城市。

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梦想可以成真,有梦想才有追求,人类许多奇迹往往是从梦想开始的。诗人和智者的洞庭湖之梦,在未来岁月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克英主编,郭辉东、朱翔、曾品元撰稿,洞庭湖治理与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2〕颜永盛主编,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湖泊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1;

4〕童潜明,以地学为主导论洞庭湖的十个问题,武陵学刊,2012年第3期;

     (5) 曾万涛,打造洞庭湖国家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建议,武陵学刊,2012年第1期;

(6) 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武陵学刊,2011年第3期;

7〕郭辉东(署名东庭),洞庭天下水,新湘评论,2011年第7期。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洞庭湖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The Overall Strategic Plan for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Zone

Guo Huidong

 

(The Economic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Changsha, 410011)

 

Abstract: Strategic plan is the long-term plan for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with the concept of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Zone and its comparatively complete visualization in 2010 and published 6 papers on this theme since t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hysical geographic foundation, the appeal of the time,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development goal for the Dongting Lake Zon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ngting Lake and the Poyang Lake indicates the feasibility of Dongting Lake Zone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Hunan and Hubei is vital for the building of Dongting Lake into the most distinctiv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zone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predicted that Dongting Lake is to become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in China to bring more bright future to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Zone, Overall plan,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9393个字符。2022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