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王阜彤先生是已故温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近日重读其遗著《石坦梅翁文稿外编》,内中之《读唐诗随感》觉得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因为20年前该书先生只自印了200册。而其不少文稿的学术价值却是不容小觑的。
连绵词是一种以音表义的单纯词
连绵词(或作联绵词)是一种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单纯词,历来就客观存在。它用声音来表达词的意义,大都属于形容词这一类,不能从字形上去解释词义。它是双音节,所以写成两个字;它是单纯词,表示一个概念,不能分成两个词。近人王国维著《联绵字谱》,符定一著《联绵字典》,词之连绵说,早已成为定论,注家应引以重视。
这种单纯词,一般分为四类:(1)双声连绵词,例如弥漫、黾勉;(2)叠韵连绵词,例如突兀、峥嵘;(3)双声叠韵连绵词,例如展转、缱绻;(4)非双声叠韵连绵词,例如浩荡(糊涂),《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陵迟(斜平,迤逦渐平,引申为衰颓),《荀子·宥坐》:“今夫世之陵迟亦久矣,而能使民勿逾乎?”等等。可是在唐诗训诂中,有时却忽视了这种连绵词的特点,单从字形上去探索它的意义,以致出现了差错。请看李商隐《春雨》(七律)中的这个例子: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
有的唐诗评注家说:“春晼晚,春天日晚时。”也有的说:“春晼晚,春之将暮。”恐均未妥,不能在“晚”字上打主决。晼晚,双声叠韵连绵词,暗淡的样子。依稀,叠韵连绵词,迷离的样子。是说春光暗淡,梦境迷离,承原诗上文所谓“寥落”,抒写远别后闲居生活的感受。律诗颈联要求对仗,“晼晚”“依稀”是连绵词,词性属形容词,对仗工整。如果将“晼晚”解作“日晚时”或“将暮”,就会成为词组,这就违反了唐诗的格律。
又例如李白《丁都护歌》(五古)第三段中的“芒石砀”: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有的评注家说:”石芒砀,有棱角和花纹的石头。”此说未知何据?芒砀,叠韵连绵词,蛮大(很大)的样子。温州地区方言还保留着这种古音。有的评注家竟把“芒砀”解作“广大”,一块石头怎么可说“广大”。
又如李白《玉阶怨》(五绝):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有人说:“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此说非是,应以全诗考虑“玲珑”的词义。玲珑,双声连绵词,透明的样子,形容水晶帘。李诗写一个思妇秋夜望月的情景。一、二句,写她在洁白的台阶上望月,感到白露已侵罗袜,才惊觉“夜久”;三、四句,写放下水晶帘后,还在透明的帘内望月不寐。全诗紧扣望月,说“夜久”还下帘在“望”,没有一个字正面写“怨”,却隐藏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幽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