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一篇刊登在温州703论坛上的文章。我是赞成其观点的。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确不能盲目求大,即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展,建设所谓“大都市”。在现有三个城区的规划建设和市政设施未能做精做细,资源未能有效整合,规划散乱无章,居民生活很不舒适的情况下,
一味向瓯江口扩展城市面积,好大喜功,是值得商榷的。
Victor 2010-9-30 21:30
时下,本地人们最关心是温州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期望有一个质的飞跃,希望找出阻碍发展的真正病根。十字路口的茫然,离谱的房价,已经使社会各阶层烦躁难耐。温州缺的是深谋远虑的眼光和自我批评的勇气,不缺的是蓝图和雄心。
九月初市党政代表团前往环渤海取经,但愿领导看到不是那里外在的规模和表象,应该深层次看到政策与动力切入点的机制。当然,避免领导干部坐井观天,向天津唐山考察学习发展经验,大开眼界,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此次活动据说触动了不少领导一番大干的雄心,且喜且忧,最让人们担心的是“好大喜功”的故态会不会复萌,人们最怕的是有始无终。
本地主要报纸开辟十问专栏,已经过半,虽然一改无负面报道状况,现实问题偶有触及,但仍属肤浅。为什么天津唐山就值得领导“震撼”,而上海、宁波竟然一点无“经验”可学?
众所周知,昨天报载某领导接受采访时说要“把一座现代化新城奉献给温州人民”,似乎给人们有所觉悟,是不是温州又要在“大”字上做文章,而不是从“精”字上下手。温州是不是已拥挤不堪,人民已很需要这座瓯江口新城?似乎温州人民有了这座新城,一切城市问题都会因此而迎刃而解。历史表明:求大的结果是虚弱,而求精带来的却是实力。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温州学天津唐山他们那个大手笔气魄,我们既无实力也没必要,而且脱离实际。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是机遇和政策的天平始终不向我们倾斜,我们该清醒了。
大家应该明白:唐山港的繁荣是与首都钢铁公司搬迁有关,是国家的既定方针,2001申奥成功后,为位于京西石景山的“首钢”新址量身定做的。“首钢”搬到曹妃甸,从2002年开始,历时7年才搬迁完毕,如果没有2008奥运会大背景,唐山港肯定不如温州港。因此,现今唐山繁荣“背后”透着两个字“机遇”。
而天津的发展的机遇是从戴相龙开始,在黄兴国手里大放异彩,天津发展的精髓是:“合力”。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于去年被撤销,地域合并组建滨海新区,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领导职数和行政编制也相应减少。可以看出:不是铺摊子,而是提高效率。津门是京畿的“咽喉”,环渤海的经济区域“龙头”,她的腹地就是京城!
温州要学他们俩?如果还是卖地财政,这座瓯江口新城不要也罢!一方面卖地造成房价越来越高,一方面造成居民收入缩水与生活成本膨胀,请问决策者:那是以人为本吗?
香港填海发展有强大的自由港经济支撑,而温州不行!温州在滩涂上建造的不是城市,而是一些房子,在浅滩上建造的不是经济区,而是一艘特大吨级的“巨轮”,堵住瓯江口。
城市发展“煎大饼”的原理告诉我们“越煎越大”道理,而不是“另起炉灶”,因为两者还不够紧密,有农村岛屿阻隔。你要开发瓯江南口与瓯飞滩围垦工程,当年就要想到灵昆大桥交通无论如何有局限,会造成“瓶颈”现象。之所以造成眼高手低现象,是因为一是资金拮据限制。二是前景评估错误。
一边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干一些不该干的事情;另一边各种因素起负面作用,草草收场,半途而废,从而造成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俗话说:屁股擦不干净。“后遗症”迭出,农田补偿、村民安置、渔牧养殖等附带问题接踵而至,拖久了就是社会稳定问题。
为什么温州这么喜欢造城?当年龙港人民造农民城,不是政府指令,而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结果(其实不为人知的是走私经济,给当地农民掘到了第一桶金),温州为什么非得要独树一帜?其它外地搞开发弄块区域搭台就行了,唱戏让企业来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住房需求社区适时而立,城市规模自然扩大。而温州表面上是说造座新城,而实际上只不过是造些房子摆在那里,至于谁居住与否倒无关紧要,政府看到土地是钱,而开发商看到房是钱,只不过填海造地的钱来的容易一些。
让人弄不懂的是,滨江CBD到现在还没有个影子,而舍近求远,搞瓯江口新城究竟有什么用?那里有什么重大产业在那里?没有;按现在眼光看来,当年搞滨海工业园(三甲的温州经济开发区)也是败笔,受机场净空限制,兴旺不起来,许多企业拿地后,待价而沽,并不真正地在做产业。瓯江口新城需不需要400平方公里?那是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20公里×20公里,就是当今温州主城区也只不过是南北6公里×东西10公里,真的要那么大吗?对于港口产业来说3.6万亩,24平方公里对于港区建设还是偏大。(国内第一大港洋山港岸线只有2.6公里。货场1.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TEU]以上),温州搞这么个巨无霸“新城”,是不是头脑发热,是不是脑袋短路了?让市民评判。
百度“头脑发热”,是:“头脑昏了,脑门一热,很冲动的做事”。
对于城市发展,有许多干部认为只要本地大发展了,本地的社会问题好象都会自然消失一样,不去解决社会矛盾,搞短期效应。任期唯上,把问题留给后任,从而造成更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