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篇第六》)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诸译本大多未解释“中庸”这个关键词,而南怀瑾认为,“中庸”是与《论语》中之“道”、“仁”、“天”等同样比较难以用白话诠释的概念,但又不能不进行翻译。
《论语通译》等译本将这段语录译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而其在注释“中庸”时,说“中”是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顺其自然)而不变。
《论语全译》在注释“中庸”时说“中”即中正、中和;“庸”即常。“中庸”即“用中为常道也”。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过与不及和保持对立面的和谐。
《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注释“中庸”时说“中庸”是孔子学说的最高道德标准,即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论语别裁》的翻译:“……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究竟何谓“中庸”?上述四种对“中庸”概念的诠释,哪一种比较准确?我看还是南怀瑾的为佳。“中庸”不仅仅是不偏不倚,顺其自然;也不仅仅是保持对立面的和谐;“中庸”的要义是在意见对立中互相去伪存真,力求接近真理或真相,这才是“中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