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有”等于“有何困难”?——《论语》译文比较112

(2009-07-14 21:06:54)
标签:

《论语》

版本

比较

文化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第六》)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译法:《论语通译》等四种版本均把“于从政乎何有”理解为“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将孔子的话译为肯定三位弟子的学识才干而赞成他们从政;但是,《论语别裁》对这段语录的理解完全相反,认为孔子是反对三位弟子从政的:“季康子首先问起有军事统帅之才的子路,是不是可以请他当政?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果敢,对事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之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御三军之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要他从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为怕他过刚易折。季康子接着问,请子贡出来好不好呢?孔子说,不行不行。子贡太通达,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贵全不在他眼下。……像这样的人,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因为他有超然的胸襟,也有满不在乎的气概。但是,如果从政,却不太妥当。也许会是非太明而故作糊涂。……季康子再请教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说,冉求是才子、文学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名士气味颇大,也不能从政。”“换句话说,把他们三个人凑合起来,不愧是大政治家的材料。……从另一面看,季康子问到这三位学生,孔子都不放行,也是因为季家当时在鲁国为权臣,气势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学生去插上一脚。当然在学生这方面也不会愿意去。所以他故意推辞掉……”

    上述两种译法之所以截然相反,我想主要是对孔子这段语录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于是,一个把“何有”理解为“有何困难”,一个则理解为“有何用处”。前者是否因袭传统译法?南怀瑾是否再次颠覆祖宗的误译?不得而知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