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第六》)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诸译本的差异主要在解释“三月”时,有的认为孔子说的“三月”并非实指三个月,而是泛指较长时间,而有的则将“三月”直接译作三个月。此处究竟如何翻译才恰当?孔子曾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般认为其“三年”是泛指多年,非实指三年。孔子还说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其“三”当然也非实指三次。孔子还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也是说几个人在一起的意思。孔子还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也不是说泰伯真的三次把天下让给弟弟。孔子还说过“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恐怕也不是说真的学习三年。《论语》还有“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其“三复”也是泛指多次反复之意。《论语》还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句,其“三黜”亦非罢免三次,而是多次。可见,《论语》中用到“三”时,往往是泛指多次、多人等等。当然,《论语》中也有不少地方的“三”是实指的,但这很易辨别,因为孔子在实指时,往往紧跟着说明所指的三个方面的具体事物。那么,孔子在本段语录中何以说“三月”而不说“三年”呢?我想他主要是跟后面的“日月”相对应,若用“三年”就较难对应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