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同上)
——如何理解这段语录中的“无为而治”?有的译为“自己一点不操劳而使天下太平”(《论语全译》);有的译为“好像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论语通译》);有的译为“自己从容而使天下太平”;有的译为“不采取众多的措施就使天下大治”。而《论语别裁》则对“无为而治”作了这样的解释:“一般人说儒家的人反对道家,说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让当领袖的,万事都不要管,交给几个部下去管就是。这样解释道家的‘无为’,是错误的。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作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如果南怀瑾之说成立,则上述“自己一点不操劳而使天下太平”、“好像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不采取众多的措施就使天下大治”之类的译法,就有问题了。但如何准确表述?也是够费神的事情。查《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之“无为而治”注解:“古代儒家主张用德政治民,不施刑罚,为‘无为而治’。后多指寓治于教化之中。”
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这也是“无为而治”的注脚吧?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之“无为”条注解:“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此说看来有些片面,“顺其自然”是对的,“不必有所作为”是错的。仔细想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似乎并未说清楚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无为而治”之间的区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