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还是“劝阻”?——《论语》译文比较(77)

(2009-07-05 15:59:38)
标签:

《论语》版本

比较

杂谈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篇第三》)
   
     ——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论语通译》、《论语全译》、《论语【译评】》和《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4种版本是基本一致的,都译为:“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啊呀!莫非说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知道礼)吗?”但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却将其中之“女弗能救与?”译作“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之所以这么译法,有他的道理,他接着阐释:“(季氏有野心欲造反)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冉有的答复是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也不听,所以冉有做不到。” 这里的“救”字,究竟可否作“劝阻”解?在白话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上述四种版本的译法难以成立了;反之,则南怀瑾的译法成了问题。
    查《辞海》和《汉语大字典》“救”条,其古代释义均有“止”、“禁止”之说,且《汉语大字典》还把此释义作头条,《辞海》亦把上述《论语》中之语录作例证。
    可见,上述四个版本的翻译从字面来看无误,把“禁止”引申为“劝阻”未尝不可。而从此语录的行文逻辑来看,似乎孔子对季氏之毁礼作乱私自祭祀泰山之行为极其不满,对冉有未加阻止深表遗憾;而南怀瑾的译法,说孔子想让冉有挽救季氏,而最后一句慨叹的又是对于礼的敬畏和遵从问题,所以,南怀瑾的译法在前后之间似乎跳跃过快,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断层。这是我的粗浅看法,愿继续学习探究并就教于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