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族还是亲近?——《论语》译文比较(69)
(2009-07-05 09:45:5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同上)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论语通译》)
对这段语录中的“义”、有的译本译为“道义”(《论语【译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礼”,有的译本译为“礼仪”(《论语【译评】》),“礼法”(《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有的干脆不译,像上述《论语通译》一样照搬原文(《论语全译》)。我在前面已说过,对这种关键词,不译出来是不行的。
这段语录中的最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译“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论语全译》);有译“凭借亲近的人,就有了依靠”(《论语【译评】》);有译“依靠自己的亲族,那也是可尊崇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到底是“亲族可靠”还是“依靠亲族之做法可尊崇”?似是而非也!而《论语别裁》是这样解释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这里,南怀瑾是根据儒家主张有限的自私的观念得出的结论。这种译法,比之上述似是而非的译法,似乎更可信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