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毋”——《论语》译文比较(65)
(2009-07-05 09:18:4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同上)
对这段语录中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无友不如己者”二句,诸译有异。这里还是一个是否承袭宋儒衣钵的问题。沿袭宋儒译法的译本,把“君子不重则不威”译为“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论语通译》、《论语全译》、《论语【译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而《论语别裁》译为:“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对“无友不如己者”,上述沿袭宋儒译法的译本,大都译为“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论语别裁》认为:“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论语别裁》进一步阐释:“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的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可贵的是,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多处修正了沿袭千余年之久的宋儒对《论语》的误译,而且是论证严密,相当令人信服;这不能不让人敬佩。《论语别裁》在大陆出版已近17年了,大陆的《论语》翻译为何不去吸取其研究成果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