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瓯山人
东瓯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0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弄清语法关系——《论语》译文比较(36)

(2009-07-02 21:57:39)
标签:

《论语》版本

比较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有所赞誉,那是经过实践考验过的。夏商周三代如此(大公无私地)用民,所以能按正直之道行事。”(《论语通译》;《论语【译评】》、《论语全译》和《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基本亦作如是译。)

——(子曰)“(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现在这些人啊!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论语别裁》第733~734页)

这两种译法,差异太大。前者是孔子说自己不随意毁誉别人,而后者正相反,却是说孔子对别人的毁誉善于正确对待;还有,对“斯民也”句的译法,也是迥异。二者之所以大相径庭,关键还是在于译者有否正确理解语录的语法关系,以及对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把握程度。我认为,南怀瑾的翻译还是可信的,一是他的译法符合语法关系,二是他的译法符合孔子的实际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