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温州“购房门”远未到关上之时

(2009-07-02 11:32:52)
标签:

温州

反腐

购房门

杂谈

分类: 生活日记
温州“购房门”远未到关上之时
2009年07月02日 08:47:10  来源:新京报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购房门”的要害,在于部分一手房主的不正当得利。而被当地政府视为“主要处理方案”的这一“补差价”工作,实际上是绕开了由谁来“回吐”这个关键点。如此化解“购房门”,冠冕堂皇之下似乎是隔靴搔痒。

    一扇门,从里看和从外看,大不同

。一条新闻,这么看与那么看,也大不同。新华社在7月1日这天播发的一条消息说,“截止到6月30日,备受关注的温州‘购房门’主要处理方案———‘补差价’工作已基本结束,143套房子的购房人已有141人补交了政府确定的差价款”。

    此闻传来,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沸反盈天了很久的那些个“差价”,总算是见了真钱。忧的是,消息里潜伏着“主要处理方案———‘补差价’工作已基本结束”的说法。“主要”既已结束,“购房门”看来行将关闭。如此息事宁人地匆匆关门,或许是温州官方所愿,却又是更多人之不愿。

    温州有关方面愿意迅速关门,在意料之中。既然已找出了直接责任者,又将争端频起的如何补差价问题基本落实,无论当地政府,还是那些“压力很大”的第一手购房者,以及那些无可奈何、只怕钱与房子落得两空的二手购房者,此时大抵都希望这扇招风惹雨的门,快快关上了事。

    然而,早已成为公共事件的温州“购房门”,截至此刻,还留有太多的悬疑———

    其一,当地政府的“补差价”工作虽然只面向第一手购房者,但包括新华社消息等在内的诸多渠道共同显示,在“一手”与“二手”这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纠葛。已交的差价款中,有相当数量是由二手房主所负担。这些房主事实上已经被自己的这套房子“绑架”了。他们为了确保房子无恙,而不得不替那些实际得利的一手房主分担补交款。

    显然,“购房门”的要害,在于部分一手房主的不正当得利。而被当地政府视为“主要处理方案”的这一“补差价”工作,实际上是绕开了由谁来“回吐”这个关键点。如此化解“购房门”,冠冕堂皇之下似乎是隔靴搔痒。

    其二,仅仅补了差价,就算亡羊补牢,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不是。自东窗事发,公众对于此“购房门”最为关注的,并非个别直接操作者如何接受法律制裁,而是那几十位轻松得利、如今又默默回吐,甚至连回吐都不情不愿、要拉来垫背者的“市县级干部及关系户”,到底姓甚名谁,将接受什么样的问责,以及那些不正当利益是否真的被从他们身上“割”了下来。

    这是“购房门”之于公众的最大看点。此看点的答案,还远未揭示出来。从目前情况看,似乎温州市相关部门也没有揭开的意愿。此刻仓促关门,于情于理于法,皆不容。

    从温州的“购房门”,到武汉的“六连号”,再到上海的“楼脆脆”,愈发让人觉得,房子这个东西,确实有着巨大的能量,牵出了太多的疑问,不仅能危及人的生命、公共安全,还能危及社会肌体的健康。

    尤其如温州这样的地方,曾经是令人敬仰和学习的开明之地、改革先锋。而今,区区一个“购房门”,就让人不仅看到了水面下潜藏的另一个温州,还看到了事发之后,一个遮遮掩掩、试图用新的错误来修补前一个错误的当地政府。如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方式,实在是令人遗憾。

    它只会进一步抹去温州曾经留给公众的积极印象,在囫囵吞枣地解决了燃眉之急之后,把更多的漏洞与危机,埋藏进温州人的今天与明天里。(杨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