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瓯山人
东瓯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0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施仁政与三十年——《论语》译文比较(24)

(2009-06-29 22:35:13)
标签:

《论语》版本

比较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同上)

——“如果有王者兴起,必须三十年以后才能实施仁政。”——《论语通译》;《论语》【译评】的译法差不多。

——“孔子说:‘假如有圣明的君王出现,必定要执政三十年才能建成仁德的社会。’”——《论语全译》;《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的译法差不多。

上述两种译法,对于“必世而后仁”的理解是很不同的,前者是认定一世(三十年)之后才能实施仁政,后者却说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才可建成仁德社会;而前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在三十年后才能实施仁政的理由,从而也使人摸不着头脑,不免让人疑惑:那三十年之内领导在干吗?后者的结论也难免武断,三十年就能建成一个仁德社会吗?因为这些译本上没有任何的注释来说明译文的依据。

这个问题,又是南怀瑾作了比较令人信服的阐释:“对于王道仁政的推行,孔子在这里,再作一个原则性的定论。他说要实行王道的仁政,亲眼看见成功,是很难做得到的。必须要加以时间的培养,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了安定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然后才能‘世而后仁’。我们看历史,先不管王道不王道,每一个朝代真正的安定,都要开国以来百把年的根基才行。”(《论语别裁》第612页)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国家要走上正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建成和谐社会,没有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奋斗是难以达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