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何所指?——《论语》译文比较(22)
(2009-06-29 22:24:53)
标签:
《论语》版本比较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同上)
对这段语录中的“正名”一词,各译家大都译为“正名分”;但何谓“名分”?如果不加以适当阐释,恐怕就很难清楚其真实含义;因为孔子把“正名”作为关乎治理国家成败的大事来对待的,可见这个“名分”非同小可。《论语别裁》对此是有较为透彻的理解的:“中国文化过去的名,包括了些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后世有一门学问叫‘名学’,就是逻辑、思想的研究。严格讲,正名就是指确定思想的观念。以现代的语汇来说,‘文化思想的中心’即为正名的重点。也可以说,在逻辑思想上分别得清清楚楚,就叫做正名。”“孔子说,如果要谈为政,先要把思想领导清楚。把文化思想的路线作正确的领导,非常重要。”“政治的重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
前一篇:楠溪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