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只做“半拉子文人”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 |
1
的确。
我喜欢文学只是喜欢而已,随心码字而己。
有北方文友问:你怎么没加入省作协、全国作协呢?
我脱口而出:懒得加入。
文友笑曰: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吧?
我亦笑曰:好像是。
2
呵呵。
“好像是”的潜层意思即“好像不是”。
硬说起来,我应该还是够得上吃那个葡萄的。
此“张扬”着列举一下。
不说各级报刋发表作品,也不说担当春风文艺出版社特约副主编推出的文学丛书,单说专著出版。
二十六年前青年时,出版《井冈山播火》(章回体历史纪实文学,德宏民族出版社);十六年前中年时,出版《双响》与《听见太阳说》(人民日报出版社);六年前壮年时,出版《我的诗意教坛》与《爬网交出透明的我》(团结出版社)。总字数,六十余万言;虽未引发什么什么轰动,但总归是实质性文学成果。获奖方面呢?正儿八经“高大上”之“政府奖”,当然没拿过;民间草根味的网络文学奖拿过两回大赛(征文)一等奖——奖金统共几千元,含“金”量少是少,却终究是“金奖”啊!
这些,对照作家协会的入会条文(入会门槛),绰绰有余矣。
但我从未想过入会。
甚至,某年,一亲威出任省作家协会要职,聊及“入会”,我一笑而过。
3
哈哈。
不入会就是不入会。
我庆幸自己没有入会!
亦即,庆幸自己一直都是“半拉子文人”而没在作协那个筐里做“全文人”!
何哉?
一者,敝人写作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入会弄个“作家”名号以便招摇,而只是顺乎本性做自然而然的“作者”即“半文人”。
二者,敝人做人之宗旨乃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皆大欢喜;倘若做“全文人”,那宗旨可能就弄丢了。
过往的事实证明,成为“作协作家”即“全文人”者,“人格走向”有三类:第一类,追求正气骨气与大气雅气,全心全意搞创作,文以载道,克己为人为社会,乃至文化自信而担当中坚,家国情怀,赤胆忠心,锐意创新,不断地奉献精品极品;第二类,滋生邪气傲气与小气痞气,百般伎俩搞钻营,沽名钓誉,损公利己利私家,甚至文化投降以充当西奴,抹黑现实,兴风作浪,肆意妄为,不断地推出恶果毒果;第三类,介于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既无精品极品也没恶果毒果,四平八稳空空如也。
因笔力有限,我担心自己拼尽佬命也成不了第一类;又因江湖水深,我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即沦为第二类;当然,也不甘成为第三类。于是乎干脆懒得入会。
4
不仅懒得入会,到后来还懒得投稿尤其懒得高攀文学大刋。
对于曾经高山仰止的那些大刋,越来越倒胃口了。
这并非个人喜恶所致,是大刋变质而酸腐臭所致哪!
以诗坛为例。
最为时髦的诗,既不讲究炼词炼句,也不讲究韵律,而意境那更是不顾及的。且看近年爆红的传世之作罢。
其一、“梨花体”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这是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的代表作,十多年前便名声大噪。她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诗选刊》编辑部主任。人们据其名字谐音称其诗“梨花体”,亦戏称为“换行体”,就是将一句大白话,多按几次回车键,便成了诗。
其二、“羊羔体”
《徐帆》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这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获得者车延高的大作。人们据其名字谐音,称这种直白得没有任何诗意的诗为“羊羔体”。
其三、“乌青体”
《对白云的赞美》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这是乌青写的诗。不仅是白话,而且极为啰嗦,故又被称为“废话体”。居然,乌青诗作得到了不少诗界“名家”的赏识,后来还出版了诗集。
其四、“结巴体”
又称同声诗、拗口诗、绕口令诗等。直接说,这类诗就是让读者舌头变得不利索的诗。
比如李昇夏发表于《诗刊》并获大奖的《与画家蒙克一起》:
哪,从哪里传来哭,哭声
受,受,受不住的我,我
那哭声让我想吐,吐
要,要断,不,不断地
传,传过来
伸,伸着双手就像站,站在靶子上的
那种不,不安的样子
呜呜,那羞耻的
样,样子吓,吓坏我了
想,想跑
同,同化,啊不,童,童话的世界里
那家伙的那个哭,哭声
世,世纪末的背后没,没完没了的杀戮剧
脚,脚像灌了铅
让,让我自首?凭啥
鸡,鸡皮起了一身,空荡,荡的城市
不对,笑,笑声终于
终于疯,疯了也不一定
呜呜 木乃伊,空荡,荡的世界
我不,不,不承认。
其五、“屎尿体”
《朗朗》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这是贾平凹之女、某大学副教授贾浅浅的诗,故又称“浅浅体”。这类诗被大众嘲讽后成为热门,却有不少人(包括文界大伽)为之辩护——如“梨花体”创始人赵丽华声援贾浅浅时,指斥中国读者“诗歌审美落后于西方一百年”。
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结巴体、屎尿体,恰好五体,应了“五体投地”——这个“体”那个“体”也确实令人“佩服”的,一再拉低诗歌之底线。
5
诚然,上述莫名其妙的“诗”并不代表诗坛全局,但其负面爆点如锤子一般狠狠的地将我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份“文学神圣感”,砸了个粉碎。
尤其,这些“诗”竟堂而皇之登上《诗刋》等“大雅之堂”乃至连获大奖,那绝对超级之自讽也。
诸如此类的“文学失态”,必然导致我(应该不止我一个)的“文学失望”。
好在,凭我这把年纪以及这番旅历,失望而不至于失色。
旁观之后,我根本就不会“羡慕嫉妒恨”:
对于头顶作家桂冠沉醉于花样迭出且轰轰轰烈烈的造势或盛会,我不“羡慕”;对于某某今年发稿又数百篇并有某篇又获某奖,我不“嫉妒”;对于挖空心思“编制大筐子,盛满陈谷子;耍弄新法子,兜售老稿子”之流,自哄自欺之流,我不“恨”。
我只笑,微笑。
毕竟,我并不属于那个“江湖”也不需要那个“江湖”!
万一,身不由己误入“江湖”或陷入类似的“江湖”呢?那一定千方百计逃离之。
6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充当“文学青年”进而创办“中学生文学社”,成为“半拉子文人”,四十余载矣。
至今,眼见文坛五花八门之形形色色,愈加坚定了一直以来的“半”。
于当下自媒体时代,宁肯独乐乐也不趟那看似光灿的众乐乐之浑水。
7
是的,我庆幸自己没有加入作家协会“全文人”行列。
余生,我将继续“半”下去,做“半文人”。
一半清高一半“低”。
一半粗犷一半“细”。
一半清醒一半“醉”。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