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宦海浮沉的黑匣子
(2011-12-08 15:46:11)
标签:
田丰官渡刘邦萧何杂谈 |
分类: 网事 |
特级活鬼/ 我曾经的红袖添香博客/ 底稿
宦海浮沉的一个个案例,如同一只只黑匣子。
打开黑匣子,可以赫然看见一切底细。
所谓“为人臣者三大忌”:一是功高震主;二是权大欺主;三是才大压主。
据说这是无数的宦海生涯的经验结晶。谁惹犯了这“三忌”,重则身首异处,乃至全族覆灭;轻则削职为民,困顿终生。
细细想来,那确实不无道理。功劳太大者,皇帝无法酬报你,无论赏赐你什么都不过分,无论封你什么官爵都不嫌高;那你其实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了。因为皇帝是仅此一家的,皇帝总不能跟你换位置,让你做主人而他做奴仆。这时候,皇帝极可能要找一个借口置你于死地。即使你忠心耿耿,也在死难免。因为皇帝因为你而寝食不安,总觉得你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头上。也就是说,他总是要考虑你的功劳,总是要担心你招揽人心,蓄谋造反。
对此,“官渡之战”里有一个故事是最好的注释。
袁绍带领冀、青、幽、并等州的人马七十多万,前往官渡,进攻许昌。袁绍的谋士田丰从狱中上书给袁绍说:“现在应该静守,以待天时有利于我,不可随便兴兵,否则恐怕有不利的事情发生。”田丰分析当时的情况,敏锐地看到袁绍虽兵多但人心不齐,长途征讨如果被袭了粮草,局面是不堪设想的。关于这一点,袁绍的另一个谋士沮授也曾提出过,可是袁绍骄横粗蛮,根本不听。田丰的对头逢纪又趁机进馋言说:“主公往征伐曹操是仁义之举,田丰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祥的话呢?”袁绍大怒就想杀了田丰,众官苦苦哀求,方才作罢。他还是愤恨不休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再来治田丰的罪。”果然不出所料,袁绍被曹操烧了乌巢粮仓,又中了曹操的许多计谋,被杀得大败而归。去时带了七十多万人马,回时只有八百余骑。看守田丰的狱吏听说袁绍吃了败仗,心想一定会放了田丰,便来贺喜说:“袁将军大败而归,您将来一定会被袁将军重用的。”田丰苦笑了一下说:“我是死定了!”狱吏吃惊地问道:“人们都在替你高兴,你为什么说死定了呢?”田丰说:“袁绍外表显得很宽厚,实际内心忌恨刻薄,不爱考虑别人的忠诚和恩惠。如果他这次打了胜仗,心情好,又证明我是错的,他是对的,也许能赦免了我;如今彻底失败,他一定怨怒,再加上事实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他的做法是错的,他怎么忍受别人比他高明呢?我岂不是死定了吗?”不久,袁绍派使者到,带着袁绍的剑和信,来取田丰的首级。狱吏们这才相信。田丰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复何足惜!”于是自杀而死。
先重点说说萧何和张良。
这是终端结果相似的一对。
萧何是刘邦起兵的主要促成者和策划者。其主要功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取得天下的策略;二是保障后勤供应。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萧何有两大贡献:一是推荐了大将韩信,二是保障了汉军的后勤供应。刘帮在汉中时,将士思归,东逃者很多,萧何不去追别的将领,却偏偏“月下追韩信”,并劝说刘邦筑拜将台,拜他为大将,终于为刘邦取得天下立了大功。刘邦在东方与项羽激战,萧何在汉中安抚百姓,颁布法令。把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把军需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是无法打败项羽的。刘邦建国后,萧何为相。他在诛戮频繁的西汉初年,不仅得保首级,还有所建树。萧何采取了三条策略:一是不要封赏;二是协助刘邦、吕后处置军国大事,不违上意,注意取得刘邦的信赖,乃至送子侄做抵押;三是设法自污,让刘邦觉得自己无所作为,威望也不高。这样,萧何得以寿终正寝,善始善终。刘邦把萧何称为“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的“人杰”。
至于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他与力士一起在博沙行剌过秦始皇;可以说是自小就立下了反秦的志向。他曾拉了一支几百人的小队伍,后归附刘邦;又随刘邦一起归附过项羽;最后他选择了刘邦。张良虽然貌雅神秀,有似妇人;但却胸有韬略,胆识具备,为刘邦军事上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鸿门宴上,张良果断地掩护刘邦脱身,面对项羽对刘邦可能进行的军事攻击,张良屡施计策,使项、刘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保全了刘邦。在楚、汉相争的前期,刘邦指挥不当,在彭城战役中惨败,张良在这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充分调动韩信、彭越、莫布三股力量,扩大统一战线,使局势得到了改变。建国以后,张良又建议刘邦扩大分封,以免诸将不满,相聚谋反;并从地理、经济、政治基础等方面分析,主张定都长安。其后,张良功成身退,不执着于功名利禄,托病在家,致力于古代军事著作的研究;于公元前186年病逝于长安。所以,他跟萧何一样属于寿终正寝、善始善终一类。
这是终端结果相反的一对。
刘基(刘伯温)见事透辟,故而他不愿屈身仕途,开国后即激流勇退,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最后逃过了朱元璋的残酷诛戮,落得个寿终正寝。
而李长善呢,立国后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被皇帝赐死。与萧何、张良和刘基相比,他是一位只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开国宰相。李善长出身于衣食无忧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读过一些书,虽不能说深通文墨,但却懂得治乱之道。他为人很有心计,也很能干。在地方上颇有威望。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宣布登基,国号大明。李长善主持了整个仪式。至此,李长善由刀笔小吏而成为开国功臣,被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同时赐以铁卷,可免死罪两次。在封赏的诰命上,朱无璋对李长善的功劳作了如下评价:“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纵观李长善之从朱无璋,有三件大功:一是他一进军门即讲刘邦的故事,为朱无璋树立了榜样;二是他能竭心尽力治理后方,保障供给;三是他能调合众人,维系人心。有此三功,原本应该是福星高照了。但因为不能免俗且见事不明,终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