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情怀
作者:七月荷
医生是一种圣洁而崇高的职业,印象里穿白大褂的他们严肃而理性。然而文中的几位医生却让我看到了医生的另一面。
1医德双馨的儿科专家
自从自己的身份中有了“母亲”的称谓,便认识了张伯伯。张伯伯是本市最大一家医院的儿科主任、专家。因为张主任与父亲熟识的缘故我们亲切地叫他张伯伯。
作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儿科专家,张伯伯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孩子的人家很大一部分都知道他的名字。认识一位妹妹从小就让张伯伯看病,一直看到她长大上了大学。如今她自己也做了母亲,她的孩子又成了张伯伯的小病人。
知名度高的人是很容易滋生骄傲情绪的,比如不苟言笑,比如看人的时候只用余光等等。张伯伯却是亲切的,印象里他总是笑眯眯的。每次带孩子看病自己总是忧心忡忡,看到他的笑,心理上就先放松了许多。有时候很长时间不见,再带孩子去看病他就会打趣:“看看,这阵子孩子看病也不找我了,看不起人是吧?”说完自己先哈哈笑了。
大医院的医疗设施、技术要比小诊所好出许多,医药费也相应地高出许多。普通的医生给小孩子看个感冒花上一、二百元是常有的事儿,动不动还要照个X光片什么的。张伯伯却很心疼病人的口袋,他的药方开齐了也就是一、二十块钱。每次总是花很少的钱却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一直以为这也许是因为和他熟识的缘故。一次在病房等护士给孩子打点滴,旁边的患儿家长说:“这个张主任开的药最便宜。”口气里听得出和张伯伯是不熟悉的,还是止不住追问:“你们认识?”“不认识,比出来的。”原来张伯伯对病人是一视同仁的,那一刻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张伯伯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早晨经常到公园打拳、跑步。几年前当我还不知博客为何物的时候,他就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前些日子浏览他的博客,看到了一幅幅美国儿童医院的照片,原来张伯伯去国外考察,那些日子正是猪流感肆虐的时候。听人说回来后他自动隔离了一星期。我想他的做法不仅仅来源于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吧?
2医生的民俗情趣
这位医生也是位专家,在医院的专家介绍栏里见过他的照片。医生是外科医生,很会拿手术刀给人做手术。这样的医生应该表情冷漠,神情严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医生却一往情深地迷上了民俗收藏。
一个百年老榆木的磨盘上面压上一大块透明的玻璃板就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餐桌。明清时代的一小段家具浮雕装裱好了镶在框子里就成为走廊里的装饰画。还有布满牛眼钉的车轮挂在客厅正中的墙壁上,为家居增添古朴的气息。这就是这位医生的家。这些还都不足为奇。也许我们小时候都见过做月饼用的模子,这些模子如今都像模子本身一样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在拾荒人的手里,在偏僻的村落里,医生却寻到了他们,收集了他们。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两年前这些糕饼模子就达到了500多个,这个数目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模子们大的像面盆,小的像钱币。
为了更清晰地再现当年的糕饼图案原貌,我们带去了两小桶橡皮泥,赤、橙、黄、绿、青、蓝,紫塞满了两个小桶。一块块橡皮泥压扁按实从模子上取下,眼前便出现了一个个让人惊叹不已的图案,花鸟虫鱼惟妙惟肖,嫦娥奔月、福、禄、寿,喜图案寓意吉祥。道家的仙鹤、仙翁,佛家的暗八仙原来也是可以出现在模子上的。模子上还有1928年的国民党旗、农村合作社时期的“安平县合作社”。每个模子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每个模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清代中期到民国到文革再到当代,从新疆茫茫戈壁到吴侬软语的江南再到福建闽南,模子们穿越不同的时空,跨越不同的民族地域全在医生的麾下集合。医生还收集了其他一些民俗用品,比如做鞋用的燕子形钳子,新疆坎井灯,造型各异的木匠墨盒等,如果不说出这些东西的用途和来历,足够现在的80后、90后们猜测一阵子。
参观医生的民俗藏品时正值春天,医生说要和自己的朋友们相约去看梨花。这时忽然接到一条短信:“同天商场所有物品一折出售,正在抢购。”
我说:“下班咱们去看看。”旁边的人大笑:“大姐,看看今天的日期。”噢,原来是4月1日愚人节。忽然感叹和医生相比自己原来是那么缺少生活情趣的人。只是不明白一个在无影灯下忙碌的人为什么又会坐在自家楼梯上擦拭着那些历史留下的痕迹?
3 医院里的作家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是在医院里上班的人就是医生,其实不然。我要说的人是负责医院某方面管理工作的,从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出发我们还是叫他医生吧。
这位医生戴着副眼镜,眼镜片厚厚的,一看就是很有学问的样子。因为我们单位与医院是友好单位,每年春节都能看到他率领众弟兄到各个科室互致问候。就是在问候闲谈的时候了解到他已经出过好几本书了。后来真的在报纸上读到了他的连载文章,那是长篇的人物传记。断断续续地将这篇传记读下去,不仅仅了解到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也了解到了一个医院的发展沿革的历史。
前些天这位医生因病也做了一个不大的手术,我们前去探望。医生很乐观地说没有妨碍,一旦恢复了就又可以去公园跑步了。每天清晨去公园跑步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说着说着医生就说到了他的徒步旅行,他和他的朋友们每年都要背着背包外出徒步旅行,途中就住在野外的帐篷里。医生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放射出了快乐的光芒。原来这又是一个热爱生活、极富生活情趣的医生。
其实这位医生和我同住在一个小区。偶尔能看到他晨练归来,步履矫健的身影。傍晚有时又能看到他西装笔挺地携了夫人去赴晚宴。
医生的工作应该很忙碌,还有那么多的应酬。作为作家写文章熬夜应该是家常便饭,早晨是不容易早起的,而他偏偏又总是起得那么早去晨练。只是不明白那一本本的书,那些长长的文字,是在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七月荷博客: http://blog.sina.com.cn/oooangelaoo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