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哲思絮语 |
晚上散步,“孙子五个月了,日子过的真快,秋后就周岁了。”妻说。
“我们也向衰老接近了五个月。”我回答。
“我们正是逾天命,近花甲的年龄,老之将至呀!”
“怎么?不喜欢老?怕老?”我问。
“谁愿意花容月貌变成鸡皮鹤发呢?你没见对40多岁的人叫一声小某某,人家乐的屁颠屁颠吗?。”妻说。
是呀,打量自己,自上而下,头发白了,光明透顶了,眼睛花了,面如凝脂变为满脸年轮,牙缝宽绰,走路蹒跚,连本来不高的个头也缩水不少。精力衰退,聪明变迟钝,强记变健忘,多艺变少能。想想这些真有些含泪感慨:嗨!好汉不提当年勇。因是走下坡路,所以谁也不欢迎老。
我等俗人看待老,有如晚秋的草木,叶片黄落,与春日开花期相比,既难看又惨淡。人的青春期是美丽的,珍贵的。所以,我看许多好人捐助韩静的举动含有珍惜青春的崇高心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四季轮回,青春东流去,老之将至,老将美丽化为空无。也就只能感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而已。
也有超然的,如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认为老可以使人获得安逸,这是心静求安的一种态度。另者,我也欣赏曹孟德那种以动求心安的态度,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管静也好,动也好,都要落点于趋乐避苦。
境由心造,还是把老之将至的恐惧、烦恼减轻,甚而化为空无。哼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安住当下,化惆怅为平和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