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中看文明
作者:赵一兵
出差几天,无法上网,更无法和网友交流,甚觉遗憾。
昨晚刚刚到家,就听到了满城的鞭炮声。起始以为孩子捣乱,并没在意,谁知鞭炮声越响越紧,颇有点除夕夜的味道了。今天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是谣传今年“闰七月”要“收童子”,有男孩的人家初一这天要放鞭炮,以避免灾祸。有人见别人放,也就从家里找出存放的鞭炮跟着放起来。鞭炮声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原来又是“谣言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城市前几年就曾出现过一次“谣言鞭”。那次盛传某种属相的人不放鞭炮就遭灭顶之灾。
今天报纸为消息配发的“编后”很犀利:“所谓‘收童子’之类的说法,无疑是谣言,无稽之谈。造谣者当然是极个别的;但是,为什么鞭炮声能够响成这样?
这是因为许多人起哄。
起哄应该是国人的劣根性之一,鲁迅先生曾经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但是,既然是‘根性’,改掉也难。许多人会想:即使没有‘收童子’,放两挂鞭有什么害处?反正过年时剩下的鞭炮还没处消化呢。于是,跟大流,起个哄,鞭炮声就闹起来了。”
相信谣言,跟着起哄,说到底是个素质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像个城市样,城建的好坏只是一个外在表现。更重要,也更能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还是取决于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人的素质的高低。街道修得很宽阔,高楼建得很漂亮,绿化搞得很美观,但是,如果垃圾遍地,纸屑乱飞,又有谁说这个城市文明呢?
尽管经过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不客气地讲,我们离着真正文明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市政部门给马路便道铺砖,彩砖刚刚运到现场,就成摞成摞地丢失。你这条便道铺完了,附近有些居民家里的院子也硬化完了;凡有空场,晚上必有扭秧歌者,而为这些人“伴奏”的,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吵得四邻不安;一场报告会或者一场演出散场后,会场内总是撒满了瓜子皮、包装袋、宣传单;上面专家讲课,下面手机声此起彼伏,接听者更是旁若无人地大声喊叫。与会者不是别人,正是所谓企业精英们……
诸如此类,有人以为是细节,不必在意。其实,城市文明和城市人的素质,正是通过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夜半三更放鞭炮会影响到别人休息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起哄”者了。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发生在女儿身上的细节。
周日,她和我去书店,路上买了根冰棍儿。她拿着剥下的冰棍儿纸走了很远,找到垃圾箱后才把纸放进去,而不是随手一扔。尽管路上并不干净。
这个动作,让我感动,也让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