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有程序,部门有指引,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韦氏词典那么浩瀚了,但真正有人认认真真的研读并按部就班地执行吗?我想未必,更多的时候是在按惯例,按领导的意见执行。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原因:1是看上去很美的程序,指引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切实际的地方,或者条件不能满足,无法按程序走;2是领导的意见比程序更具权威性。前者产生的原因还是两个,1是程序产生的过程存在准备不充分而导致不严谨与缺乏反复论证。2是程序的产生没有考虑或者故意回避与旧有惯例之间的冲突。后者产生的原因,1是程序产生后的推广,培训工作不充分,导致实际操作人员对程序的理解不全或不精,遇到问题习惯性地向上级求助,而上级也乐于给出自己的意见以显其权威,而不是借此契机推广程序。2是领导本身存在程序边缘化的意识,认为程序只是可有可无,或需要时才看的东西。
所以,没有制度落后,有制度而不落实更悲哀。
以前一说到穷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民。如今农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或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在产生新的贫困阶层:城市边缘人群。这些人的特征有:1。没有户口和固定居所,2。受教育程度不高,3。职业收入不高,所从事的职业技术含量不高与不稳定。这些人群的产生并非其自身原因,因此,在长期边缘化的过程中容易对人生与社会产生悲观与消极的态度。短期的做法是将他们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医疗教育,住房保障,职业培训体系。长期的做法是逐步消除产生边缘化人群的不合理制度:例如就业歧视(地域,专业等等限制),公共资源投入不足(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区域社保不均衡等等。
任重而道远,但这是正事,远比修几个广场,盖几座高楼更重要的多。
海关为了IPAD与商务部起了争执,前者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后者是为了保护合理消费,两者都没错。错的是不合理的税制与低劣的商品质量。试想,中国制造大行世界的现实之下,国民却无法消费到最好的中国制造商品,或者必须花费高得多的价格,这合理吗?实际上这部分属于消费升级的需求,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既保护本土工业,又促进了消费。只要市场在增长,税基也会增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