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教育

(2006-08-29 12:01:41)
   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上延续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的影子,这样的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注定是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人才;这样的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必然是长于律己,专注一心的人才;这样的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注定是实用为上,道德为下的私才;这样的人才,大多首先是考试的能手,然后才是实践。
   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小学,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以及重点大学,个人认为就基本素质而言,(这里的基本素质指的是孩子的身体素质,记忆力,反应能力,理解力),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学生并无本质上的差别,有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大学扩招前,普通中学的本科升学率远低于重点中学。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进入重点大学后,身边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毕业时的综合表现并不差于来自重点中学的高材生。而在扩招以前,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只要本人没有特别大的过失,将会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规划他的人生之路。反之,那些在中考或者高考中失手的,则要付出比前者多得多的努力并且某些行业则永远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窃以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这将扼杀或错过多少栋梁之材。
   在一些机关型的企业里,也用考试来定薪定岗,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批有真才实学而又塌实肯干的员工因不适应考试而被忽视,而另一些考试高手则脱颖而出,眼高手低,人浮于事因此盛行。当然在中国社会中,有比考试更高级的选拔规则:关系,因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就先忽略一下。
   知识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我认为那些对中国教育内容,书本编排进行指责是缺乏思考的,不能说学的东西将来用不上就没有必要学,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有用的?对一个未来的IT从业人员来说,也许他小时候学的所有人文方面的知识对他的工作帮助不大,却又花费了巨量的时间,对他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前提是他知道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是他不知道,至少绝大多数人在30岁以前是很难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而知道时,绝大多数人又已经失去了重新选择的勇气和机会。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悲哀,在18岁以前,我们几乎所有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不停的考试来证明自己,最后进入大学,至于将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去干,不会有人关心。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大学在专业领域并未站在很高的高度,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并不能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当他进入社会时,他会发现自己还是个白丁,而企业也习惯了对这些白丁进行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窃以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在我的心目中,合理的教育制度应该是这样的,从幼儿开始到高中是循序渐进的素质教育和能力鉴定教育,在各个阶段学校老师家长注重的不应该是升学率,而应该是发掘学生的未来,通过持续的跟踪,找出学生的性格能力方面的优点和劣势,在进入大学前让学生大概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发展比较合适。而大学教育则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当然前提是大学应该处于比较高的学术和技术前沿,能够给学生一个全面综合的概念,让他从学术和技术的角度可以看到比较远的景观,因为大多数人进入社会后,企业逐利的本能会淡化个人对真理的追求。对于大学以上的教育,窃以为除了一些基础理论和特殊领域的研究之外,应该以吸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且为企业团体骨干的人士为主,并放开年龄限制,这样一来可以把社会实践中的先进的内容带入校园,二来也可以减少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动再次进入校园的“学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投资
后一篇:关于央行调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