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郜元宝:谷兴云《百岁祥林嫂》序

(2025-01-09 10:11:41)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谷兴云《百岁祥林嫂》序

 

郜元宝

 

八九高龄的谷兴云先生2020年刚出版《发现孔乙己》,2023年底就又完成同类型“主题论文集”《百岁祥林嫂》。他将书稿微信过来时说:“请为我序之!”作为晚辈,我明知并非作序的合格人选,也只好勉力为之,权当接受一次集中学习谷老文章的机会吧。

谷老所谓“主题论文集”,指围绕某个“主题”所写一系列论文的合集。但在时下学界,“主题”“论文”二词何其堂皇!一说到“论文”,通常总是充斥着密不透风令人气闷却又不得不惊其浩博的材料排比、梳理与考辩,再就是令人头晕目眩却又不得不佩服其高深莫测的理论推演与术语堆砌,而所要讨论的“主题”却往往恍兮惚兮,不知所云。

《发现孔乙己》《百岁祥林嫂》“全不如此”。谷老“论文”都是踏踏实实谈问题讲道理的文章。他所谓“主题”,就是关于孔乙己和祥林嫂若干长期被忽略被误解的观念与说法。如此“主题论文”,大、中学校师生及同等程度的读者都能看懂。谷老要谈的是真问题,他也尽量采用广大读者一看就懂的语言,这样的“主题论文”,借谷老本人说法,就是将鲁迅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学生读得懂、老师用得上的学术成果。”

这一点跟他2017年出版的同属“主题论文”的《鲁海求索集》也有所区别。《鲁海求索集》的“主题”是鲁迅,但内容更加发散,至少不是仅仅围绕某个小说人物展开。专门为某个小说人物写一部论著,过去有美学家王朝闻的《论凤姐》。但该书并非时时处处都在分析王熙凤,往往由此及彼,广泛讨论相关的文学与美学问题。与《论凤姐》形成鲜明对比,《发现孔乙己》《百岁祥林嫂》始终紧扣一个小说人物展开,全书每句话都针对此小说人物而发。

其实“鲁研史”上也不乏专门讨论小说人物阿Q的长文与专著,因为阿Q素来被视为“国民性”代表,并非普通小说人物可比。但专门为鲁迅笔下普通的小说人物孔乙己和祥林嫂各写一部书,则确乎是谷老前无古人的创举。

谷老熟悉《呐喊》《彷徨》研究史,他发现自从范伯群、曾华鹏合著的《鲁迅小说新论》作为全面分析鲁迅25篇小说的第一部专著面世之后,尽管综论性研究著作已出版多部,但至今尚未见第二部逐篇分析鲁迅小说而能整体上超越前贤的专著,“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研究《呐喊》《彷徨》未必非得逐篇分析,综论性研究也能取得很大成绩,但如果关于具体小说文本还有大量问题悬而未决,则综论性研究的学术成就再大,也不免要打些折扣。

所谓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鲁迅小说诸多人物的认识还有许多根本性的模糊与分歧。比如祥林嫂的“逃、撞、捐、问”究竟是消极顺从抑或积极反抗,就一直存有争议。这看似只涉及对一个小说人物的认识与评价,但在谷老看来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祥林嫂,也就不能正确把握鲁迅对他那个时代中国妇女乃至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整体思考。谷老发愿要为祥林嫂专门写一本书,动因也就在此。

因为学术风气的转移,“鲁研界”一度轻视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倘若有人试图重新讨论这方面的分歧,甚至还会被视为老调重弹。可事实上鲁迅研究无论追求怎样的创新,都无法回避对小说人物进行分析。这就造成一种尴尬局面,即锐意创新而轻视人物分析的学者一旦不得不涉及有关小说人物的问题,就会因为一向不曾留意或缺乏切实研究而开口便错。谷老专门谈到一篇千余字“讲析”鲁迅小说的短文,因为作者读小说太粗心马虎,居然出现十几处“硬伤”,“比率实在高了点”。他还谈到另一篇学术文章洋洋数千言,但所要阐述的居然正是谷老本人已证明是错误的观点。

文学研究如果经受不住具体文本(尤其活生生人物形象)的检验,其学术性究竟如何体现出来呢?

在鲁迅小说人物群像中,谷老独重三人:阿Q、孔乙己和祥林嫂。阿Q是“国民性”代表,又据说鲁迅本人最看重《孔乙己》,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再时髦之前,阿Q和孔乙己也着实风光过数十年。至于祥林嫂则始终备受冷落,这不外乎四点,一是鲁迅本人于小说《祝福》发表之后就未曾再提及祥林嫂;二是直到1950年代,包括茅盾在内的许多重要评论家极少正面谈论祥林嫂;三是1950年代以后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对祥林嫂“要么‘无感’,要么‘冷处理’”;四是1980年代以后,尽管综论性著作偶尔会涉及祥林嫂,也出现了一些专题文章,但祥林嫂仍然不能摆脱“被诟病”“被贬抑”“被虚无”“被挤压”的命运。

谷老之所以如此关心祥林嫂在鲁迅接受史上的命运,之所以要呼吁“认识和恢复”祥林嫂的“本来面目”,并非简单地为某个虚构的小说人物鸣冤白谤。照谷老的理解,祥林嫂在鲁迅塑造的人物群像中十分重要,其地位某些方面甚至超过阿Q和孔乙己。如果对鲁迅塑造祥林嫂的苦心认识不足,如果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不准,鲁迅研究将会出现很大一块的偏失。

祥林嫂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百岁祥林嫂》清清楚楚原原本本地给予了精彩描绘。谷老的祥林嫂论,无论主干或枝叶,我都深以为然,但序文不便“剧透”,也不能嚼饭予人徒增呕秽。读者欲知其详,就请细读谷老此书!

其实在祥林嫂被忽略被误解的百年历史上,并非没有例外。谷老重点介绍了陈涌和冯雪峰这两位前辈学者的系列文章,他们对祥林嫂既非“无感”,也非“冷处理”,更不是“诟病”“贬抑”“挤压”或“虚无化”,而是将祥林嫂视为“真正的人”或“高贵伟大的女人”。谷老将祥林嫂推崇为“精神之母”,某种意义上就是继陈涌、冯雪峰以及某些海外学者(如日本已故鲁迅专家代田智明)已有认识之后再“接着说”。

鲁研史丰富复杂的遗产启发了谷老,这也正是谷老给予读者的第一点启发:研究鲁迅,要熟悉鲁迅研究史的经验与教训。研究祥林嫂,也必须跟鲁研史上有关祥林嫂的各种意见展开对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真理越辩越明”,此之谓也。

谷老启发读者的第二点是,研究文学,哪怕研究看似平凡的一个小说人物,也必须慎重从事,各种相关问题和可能性都应该予以综合考虑。借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说法,就是“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比如谷老研究祥林嫂,既探究鲁迅创作思想与意图(鲁迅虽不曾正面谈论祥林嫂,但可以研究鲁迅的思想脉络,设想他本人会怎么看待祥林嫂),也始终强调分析小说人物,必须像研究作家或现实生活中其他人物那样,力求“知人论世”。

谷老给予读者的第三点启发,就是尽可能“细读”小说文本,按作者完整而精细的描写来理解小说人物。“细读”还不妨跨越单个文本的界限,把鲁迅其他作品也考虑进来。收在《百岁祥林嫂》里的文章,大多数我先前都已拜读,但这次重读,仍然每每惊叹谷老真是目光如炬,心细如发。他的许多发现,就是通过“细读”得来!

充分领会谷老上述三点启发,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对话,更好地看待《百岁祥林嫂》的诸多论说。

比如为何说祥林嫂不仅是“鲁镇苦人”,更是被长期忽略和误解的“精神之母”?祥林嫂在婚礼上要死要活地大闹,为何并非通常所谓中了“从一而终”的儒教伦理的毒害,乃是体现了她不屈的抗争和追求自主生活的独立精神?《祝福》有大量略写和暗示(包括叙事链条上的缺失),读者如何“脑补”,才不算背离作者意图?祥林嫂与贺老六“新婚”头两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令原本拼死反抗的祥林嫂改变主意,甘愿与贺老六过日子?贺老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祥林嫂是害怕还是希望死后有地狱?她向“我”打听死后是否会再见面的“一家人”,包括柳妈所谓都要来抢她的两个男人呢,还是只有她和阿毛、贺老六这“一家三口”?“善女人”柳妈在祥林嫂悲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鲁迅作品中类似柳妈这样的女人还有哪些?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如何?祥林嫂有阿Q和孔乙己所不具备的哪些优秀品质?“精神之母”祥林嫂果真属于“中国的脊梁”吗?

读者诸君,就让我们再次打开小说《祝福》,跟着谷老一起探究上述问题,以祥林嫂为突破口,走进鲁迅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吧!

拉杂写来,不知谷老以为当否?

是为序。

                                           202433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 副会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