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风渐盛,学生早恋现象也在蔓延,并且有逐渐低龄化趋势,于是,每年暑期以及高中毕业季,都是少女流产集中期。与此同时,有关在校女中学生生孩子的新闻也不绝于耳。这无形中也给了很多学校以无形压力。于是,为了加强管理,预防学生早恋,一些学校先后出台了防早恋办法,诸如“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认男生为‘哥’”等这样的《女生行为准则》。不过,学校的一片好心并没有换来赞许,反倒引来一片吐槽声。有人甚至说,诸如此类的行为准则,与此说是“校规”,倒不如说是“笑规”更恰当。
应该说,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不仅身体没有发育成熟,世界观也在形成之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与心智都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还要承担为人生前途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每一步都会对今后的人生前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人生的起跑线来形容也不为过,因而,很多家中都把中考看成比高考更重要、至少也等同于高考,以免输在起跑线上。而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一些本来很有潜力的学生,因为早恋甚至因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而被挡在起跑线之外。不少学校多半是寄读生,还有很多是留守孩子,可以说,预防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早恋甚至“越轨”偷吃“禁果”,成为当下学校和家庭甚为急迫的工作。可以说,制定校规、加强管理非常有必要。
但是,制定校规又必须实事求是,针对性强才有效。学生早恋行为究竟有什么样的表现?哪些行为会带来不良影响与后果?如何通过禁止性的规定约束行为?等等,这些应该是校规的题中之义,而像“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认男生为‘哥’”等,不仅说这些行为本身不单是早恋的行为与标志,也是没有办法禁止的。试问,学生间传递一下学习上的问题与答案,也属于传递纸条,那还允许不允许?学生之间纯洁的友情以哥妹相称,允许不允许?须知,称哥道妹的不全是爱情。一句话,这样的校规,之所以被取笑,根本上在于没有搞懂早恋及其行为的代表性。还有就是这样的校规给人感觉很陈腐,与当下的社会有些格格不入。用这种已经过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不仅不能预防早恋,反而有限制学生交往之嫌。得不到支持也在预料之中。不过,这样的校规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也表达了学校想管理这样的心愿。特别是对那些接触社会不多、见识不广的学生来说,也许有歪打正着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