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人们为何把自我抹黑当成时尚?

(2009-07-18 23:27:32)
标签:

财经

娱乐人物

经济学

价值

分类: 经济生活
   最近,某名人又在网上和过去的绯闻“冤家”捉对厮杀起来,看上去还没有停息的苗头。这背后不禁令人产生猜想,大概是这名人有新作要推出,于是来个剩饭重炒,不过还是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种十分负面的炒作行为,近年来大行其道,难道名人们就不怕由此损害了形象?博者不揣浅恻,试图从其中解读出其背后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名人是指在娱乐界、网络上或其他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或通过自我炒作后,引起大众注意的人,包括演艺界艺人、主持人、网络红人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名人、都需要名人,因为名人不仅仅是社会的精英,而且也是引领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先行者。在现代社会里,由于核心价值观的迷失,人们判断名人成就的唯一的依据就是金钱,因此,名人们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异,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名人和伪名人。但是不管是名人还是伪名人,其共同的价值指向似乎都是一致的,最大程度地获取注意力,并把这种注意力转化为金钱。

   但是,这样的好景并不是永续的,名人、或正想成为名人或伪名人们意识到,在这个后浪无情淘汰前浪的物竞天择下,名人的效应大都市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因为名人的保鲜期缩水、名人效应的日渐式微,于是名人们又开始反弹琵琶,行自我曝光和自我抹黑,即为了达到持续吸引注意力,不吸迎合世人偷窥、猎奇的心理,自暴隐私、自我抹黑。

   目前比较流行的自我抹黑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拿自己的恋情婚事说事。这是演艺界比较流行也屡试不爽的做法,而狗仔文化无疑又为之推波助澜。通常是隔三差五抛出一个绯闻,或是为了新片发行做推广,或是过气明星为了增加当事人的曝光率等。一般一部影片通过这种先声夺人的绯闻炒作,肯定会增加票房收入的,艺人们不仅收获到片酬,还会增加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第二种是某些名人为了增加曝光率进行的自我炒作。这类名人通常是为了出书的需要。近年来,名人出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出书也会带来巨大利益。据统计名人出一本书一般都能获得100万元左右的收益,高的在200万元以上。为此,有的名人接连不断的出。但是,因为这书也并非经典,读者买了读了也就忘了,于是,为了继续掏读者的腰包,只好拼上老命,搜肠刮肚弄出点绯闻来,实在没有就翻旧账。第三种情况就是本为草根,但是为了成为红人,不择手段地炒作。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3.3亿的网民实在是个潜在的大市场,于是有些人虽没有名人的基础,但是通过网络的大肆炒作,最后也成为名人,不过这名人充其量只是个伪名人。这类人具有“特色”的言语和火辣的身材作为看点,进行自我炒作。前段时间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就是其中的代表。一来其知名度确实不亚于姚明、刘翔等众多体育明星。二来其火辣妖艳的性感身裁与龚俐、章子怡等娱乐圈的明星相比,毫不逊色。三来极尽挑逗的语言和卖弄体态的言行。目标很明确,就凭这几点代言广告早已足够。据说有的网络红人代言广告的底价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丝毫不亚于演艺界的明星。

   而相对于巨大的经济利益,名人们自我抹黑所付出的代价就要小的多。也就是说这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风险可控的经济行为。一者因为当时炒作的沸沸扬扬的绯闻、负面新闻什么的,随着时间推移、真相大白的时候,事实上并非如此,久之,受众们也就不那么当真了,只是把它当成娱乐自己的生活作料而已,对于当事人本身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说不定事后还专门亮相来证明事实并非流传那样。二者是面对名人们的做派,很多人司空见惯,已经见怪不怪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淡出视野了,这年头为生计奔波的人越来越多,谁还去牢记那些本不该牢记的东西呢,若干年后,如果不是当事人自己旧调重弹,谁还会记得他(她)当初和谁有一腿呢。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才是名人们对于自我抹黑趋之若鹜的根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